刘娟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摘要:我的历史教学中,总觉得举步维艰,这段时间偶得一部穿越剧,突发一想法,是否将历史课堂也设计成一部穿越剧?下面,我将从穿越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穿越日本——明治维新;穿越战场——抗美援朝等方面出发,浅谈历史课也可以是部穿越剧。
关键词:历史课;穿越剧;明治维新;抗美援朝
历史课知识量大,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吃力,学生糊涂的现象。因此,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更需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让学生既能记住大量的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可在我的历史教学中,总觉得举步维艰,这段时间偶得一部穿越剧,突发一想法,是否将历史课堂也设计成一部穿越剧?使学生跨越时空,体验鲜活有趣的历史,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初初体验,倒也有些许收获。
一、穿越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从来没有如此好眠,一夜无梦,睁开眼,伸伸腰,舒服的叹了口气,突然传来了细细的声音,“小姐,该起床了。”啊,小姐?我手忙脚乱地爬起来一看,古色古香的床,屏风,桌椅,晕晕乎乎被人穿好了衣服,梳好了头发,低头一看,石榴红的轻而薄的裙和衫,脑子里马上出现了“薄罗衫子薄罗裙”,宋朝?还没回神,就听到“小姐,夫人今天请了全城最好的缠足婆子,听说手艺一绝呢。”妈呀,缠足?不行,得逃!打发了丫头,拿了点银两,咦,还有纸币,交子?找了套男装,从后门偷溜出门了。走到街上,我会看到什么呢?此时,要求学生分成三小组,每组写一部穿越小说,只需一两个情节就好,要求反映宋朝的衣食住行及社会生活,注意一定要符合历史。写好后每组展示,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学生创作的同时,我播放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宋代的社会风貌。任务布置后,学生的兴趣高涨,处在小说创作的兴奋中,同学们的想法出乎我的预料之外,学生通过课文和《清明上河图》的视觉感受,基本都能把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互评的过程中,都能从别人的创作中找到优缺点加以评价,有的从文笔,有的从情节,有的从历史现象等方面加以评价,这样既让学生主动地掌握了宋代的社会风貌,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及概括能力。
二、穿越日本——明治维新
头痛欲裂,想睁开眼,却异常吃力,又听见一男声大声喊到:“快起床了,马上就要开店门了,我的清酒也快做好了,你快点!”清酒?日本?我腾地坐了起来,经过了解才知道,我真的穿越到了日本,现在是1868年。我家开了一家小酒馆,有3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成年了再外打工,小儿子在校读书。打儿子在沙场做工,幕府将军不许他们跟外国人做生意,沙场快倒闭了,二儿子在码头上做搬运工。
有一天他回来告诉我,港口突然来了一些开着黑船的美国人,小儿子从学校回来说,清国在和英吉利的战争中被打败了。天啊,清国?中国?英吉利?鸦片战争?我凌乱了。没过多久,街上传着要造反了,据说武士们要造反了,京都附近发生了战斗,那几天我家的小店也关门了,一家人躲在家不敢出门,紧接着,据说幕府统治被推翻了,要变天了,我也害怕了。大家告诉我,此时的日本到底怎么了?此时学生根据我给出的故事情节,分析出日本当时是幕府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美国首先打开日本的门户,武装倒幕等信息就不是难事了。
明治天皇和明治维新时,请同学们也穿越到日本吧,大家的角色只有一个——明治天皇,前有清国战败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结局,后有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呢?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样,学生都能理解明治维新的措施及其作用了。
理发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大家都剪掉了发髻,脱下了繁琐的和服,换上了轻便的西装,大儿子工作的工厂现在都由国家经营,全部换上了外国的机器,现在生产的棉纱已经卖到外国去了,东京和横滨之间修通了火车,东京街道上装上了煤气灯,黑夜犹如白昼,再也不用担心夜晚找不到路了。听说天皇陛下准备对清国开战了,小儿子也被征去当了海军。以此为材料,让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也就轻而易举了。
三、穿越战场——抗美援朝
以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的介绍为切入点,同时老师播放那时的军歌,影像,也提出问题: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总司令是谁?军队的名称发生了什么改变?播放上甘岭战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这场战争,知道这场战争的对手的强大,感受战争的残酷,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以及英雄事迹,然后让学生以这位志愿军战士的角度以回忆录的方式穿越到当时的战场,学生以自己的想象来讲述,几个同学为一组,互相补充,完善,接着再来展示,最后学生讨论,抗美援朝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有什么影响,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我觉得教学没有定义,教法更没有定式,只要能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的同时更能接受精神的洗礼,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只是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想法,在授课的过程中用此方法,也确实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探究合作。历史课堂形式多变,只要敢想继而敢做,在反复实践,反复完善中终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显.浅析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4,000(002):40-40.
【2】樊颖."穿越"的意义——对一种热播影视剧的研究[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