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乙醇》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5期   作者:谢凤妮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法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的一种模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从意义建构的角度提升了“学”的内涵与层次,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谢凤妮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广东广州 5113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法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的一种模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从意义建构的角度提升了“学”的内涵与层次,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以人教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乙醇》(必修2)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构建、运用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
                一、支架式教学相关概述
        “支架”一词的运用源于一千多年前,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的手脚架,即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支架或柱子等,运用到教学中则被形象地描述为一种学习方式。在1976年伍德将“支架”引用到教育之中,并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发展为“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建台阶,这就需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最终达到目标。在探究学习时,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是一项有效的策略。教师在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时,需要对学生学习任务加以分析,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即现有能力[1]。“支架式教学”所隐含的意义就是指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精选素材,构建支架
        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抽象而复杂,理解难度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综合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精选教学素材,或以范例形式,或以问题形式,或以建议形式,或以工具形式,或以图表形式,构建学习架。当支架越体现细节,越关注操作性时,它就越有利于学生在现有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与发展。
        例如《乙醇》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性质及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接受能力,所构建的范例支架要尽可能的具体、细化和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通过回顾钠与水反应机理及现象,并将其作为范例支架,让学生充分内化范例支架,教师围绕钠与水反应”这一核心知识来构建教学支架,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发现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大胆推测乙醇与钠反应。
        2、引入情境,理解支架
        情境是支架式教学法的核心之一。问题情境,可以直观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系统地把握复杂问题的脉络。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学生能够正确完成某个问题的回答,思路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这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支架的理解水平,也反映了学生借助支架内化化学知识及规律的程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引人,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需要应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如在《乙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支架”的深入理解,在本节课的开端我播放《舌尖上的中国——黄酒酿造》视频,以黄酒酿造工艺为情境支架,并在课前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调查了解生活中的乙醇,谈谈你对乙醇的认识,并归纳其物理性质”。在课中,各学习小组畅谈对乙醇物理性质认识环节时,某小组呈现如下场景:学生甲手握一支黑色油性笔,神秘地说要表演一个魔术,眼睛眨巴一下,在组员乙的胳膊上写上本班的班号“18”,组员甲兴高采烈的吆喝着要全班见证他们的奇迹:他用一块干抹布蘸取少量乙醇,轻轻一擦拭,墨迹立刻消失。并问乙同学,什么感觉?乙同学挤眉弄眼地回答:凉飕飕!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而有关乙醇的易挥发性也被甲同学通过幽默的小魔术完美地展示出来,同时还告知大家一个应用性知识: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与有机物、水等互溶。与此同时,我根据课中生成性问题(小组带来展示的黄酒)继续设疑:“如何将这瓶黄酒中的乙醇分离出来呢?”,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知识进一步巩固。这比教师传统模式机械地讲授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且记忆更深刻。
        3、自主探究,应用支架
        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其外在形式是支架的构建与表述,其内在实质是学生 对“范例及模型”的内化与运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以,及教学效率的高低都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标准[2]。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阶段,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教师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可以设置一定的探究性题,多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乙醇》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解乙醇的结构式,可以提前设置探究性问题:“根据分子式C2H6O,预测可能存在的结构吗?如何证明它的结构?”。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4、小组合作,拓展支架
        小组合作学习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走出某些知识困境,围绕课堂教学主题,实现支架的层层递进,推动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学习。在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尽量撤去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等,整合并构建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时,教师抛出问题支架:乙醇的催化氧化与燃烧有什么区别?其现象如何?如何理解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某小组(本班第3学习小组)在完成合作探究实验后(乙醇的催化氧化),甲同学首先在黑板上展示了他们的记录的实验现象,并书写了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其他组有同学发现他写了与课本上提供的方程式不同,立刻质疑他。而该组乙同学信心满满地回答:Cu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产生了CuO,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CuO起到关键作用,并快速地在黑板上补写了反应机理,
     
        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CuO中究竟去了哪儿?乙同学继续讲解道,从反应物乙醇和生成物乙醛的结构来观察,可以推理出CuO中的O应该是通过与H结合,生成了H2O。此时,作为老师我趁机追问,乙醇分子中共有6个H,究竟是哪个H与O结合生成了水呢?全班陷入了短暂沉思状,紧接着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很快就有同学想到了应该是羟基上H以及与其同碳原子上的H。紧接着我推出变式题进行继续追问:是否也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课堂氛围异常热烈,将整节课推向向了高潮。最终学生在老师工具支架(成键断键Flash动画)的指引下能清晰的理解催化氧的反应机理,并归纳催氧化的必要条件:1、有机物含有羟基;2、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有氢原子。教师通过搭建支架把突破学习中疑难点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生成了别样生动的课堂。  
         三、注重效果评价,优化支架
        效果评价是高中化学支架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小组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互结合[3]。只有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实现有效完善和优化“支架式”教学模式。而评价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组内学习贡献、知识框架是否完成等几方面。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合作学习能力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情况,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对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调整,以便更好地实现支架式角模式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合作展示、实验探究、问题质疑等方面教师都及时给予了评价,包括思考、交流、探究等,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素养课堂。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当遵循以问题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知识水平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心理,首先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重要性,继而缓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恐惧心理,为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进而实现化学水平的提升[3]。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时,选择的问题、所举的例子要富有吸引力。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为学生及时提供概念框架,通过不断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概念框架中勇攀知识高峰。
        总之,“支架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死板的教学情形。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不要单一地依靠这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应用其他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而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分数的提升上,更要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仲霞.支架式教学理论下初中化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2] 吴为益.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6(4):41-42.
        [3]李鹏鸽.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59-61.
        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1201554567)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