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交通运输局
摘要: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现代人们的经济与生活相关,但发展交通运输时应当尽量避免对周围生态造成破坏,特别是需要高度重视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本文从雨水冲刷、公路周边植被及环境遭到破坏、特殊地形与施工工程因素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出高速公路施工前的全面规划、施工期间的综合防治、道路施工完成后的运行维护等几点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水土保持措施;工作思考
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经济条件与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驾游所带来的自由与无拘无束,为了迎合百姓,我国对高速公路的建设也逐年增加,总里程飞速攀升,不但便利了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在做好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否则将会破坏高速公路建设区域内的植被的情况,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一、高速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成因
(一)雨季施工
高速公路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能完工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建设与施工规划,在这段期间内难免不会受到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下施工难度与整体工程质量都将大打折扣,如果施工赶在了雨季,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大,浅表土壤的地质被风化或雨水冲刷的严重,表层土壤变的十分脆弱且单薄,土壤结构不稳定,抓地力不牢固,土壤抗冲刷能力明显下降,因此施工在中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施工人员难免会对高速公路施工两旁的土壤与生态环境进行非主观的破坏,此种情况不易避免,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恢复,在面对极端恶劣环境的影响下,例如:大范围降水、大雾天气等情况时公路周边土壤将超出土地承受最大的抓地力,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情况,上述此类问题是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的重要成因之一,也是广大施工领域工作者应加强注意的方面。
(二)高速公路周边的植被遭受破坏
植被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保障水土的稳定性,植被覆盖范围大的区域,很少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因为植被的根茎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而土壤又可以锁住水分,使生态趋近于稳定,但在高速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占用一定的土地,在施工与运输施工原料的路径上会破坏地表的植被及草坪土壤结构,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加之施工的客观因素,都将破坏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情况土壤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会降低土壤的抓地力,土壤失去了锁住水分的能力,一旦发生恶劣的洪水或大氛围降水时,失去保护层的土壤将很难抵御降水的冲刷,极易产生交通事故,影响工程及周边范围内的情况。
(三)特殊地形
我国尚有偏远的山区需要高速公路的连接,我国地理复杂幅员辽阔,地质及地区气温、湿度、干燥、土壤、植被差异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同地形对水流的冲刷抵抗能力都略有不同,例如地势高的地方比地势低的区域抗雨水能力强,坡度缓的地势要比坡度陡的地势抓土壤能力强,此外特殊山行,例如:环形山、十八拐、丘陵等特殊地势都有其不同的水土保持能力。
(四)高速公路施工区域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在高速公路施工中,需要首先去除土壤表面腐殖土层,挖去腐殖土下方的黏土层来填充高速公路两端,此工序将大大破坏水土的保持能力,在此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杂物,该工序将破坏高速公路周围的土壤条件与根本性结构,是土壤的承受能力变得脆弱,公路两端土壤层变薄,在受到雨水冲刷时,会极易发生下陷或坍塌。
二、高速公路建设中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一)高速公路施工前的全面规划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针对水土的保持问题,应当在规划时就应做好调整,在公路的设计期间,相关建筑工作人员应选择合理的路线,通过测绘与实地勘察及对土壤的采样分析,最终选择最为合适的路线,在选路线时应尽可能的避免农田、百姓民房、深林、地势低洼极易储水的地方,有关建筑施工人员应多次前往一线进行实地的考察与探访,结合当地水利条件及特殊气候最终选定建筑施工区域,公路设计应尽可能的避免农业耕地,多选用人迹罕至的偏低、土壤贫瘠之地,在不可避免的对农业用地占据时,也应给与相应的补偿,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该区域的路面高架处理,以便节约农业用地,节省资源。我国目前在修建高速公路时会有意的加高路面,目的是摆脱周围坏境对高速公路的影响,避免车辆行驶时突然发生意外,但由于路基要高出地面很多,也不可避免的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不可以免得破坏围边的生态环境与周围土壤,还增加了维修与建筑成本,施工方应对此类问题进行严格的比对与实验,的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施工高度,就地取材减少来回车辆造成的不必要影响,在施工中尽量避免对当地生态的破坏,在公路设计之初应严格规范设计施工思路,降低成本与污染程度。
(二)施工期间的综合防治
施工期间的高度监管与综合防治是整个高速公路建设水土保持的重要阶段,科学的安排施工环节与及时复耕是施工中所应当及时关注的两点内容,在施工期间应当加强监测,为了避免出现大量的水土流失情况,有关生态部门及建筑功领域相关专家应及时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当地的水利、气候、空气、湿度、温度、植被等重要指标进行相关的环境监测,划分具体的工作职能,明确责任范围,制定相关的工作总结及环境监测与保护步骤,项目建设区域包括公路占地范围与废弃渣场,这时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区域与防治重点,建设单位应当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职责,自觉维护当地环境。
(三)施工完成后的运营维护
施工的运营与维护是十分重要的,合理且科学的公路维护手段将大大提高高速公路路面的整体质量与周边水土保持能力,应聘请专业的公路施工维护团队进行修缮与改进,在运营期间对道路的路面与两边滑坡进行充分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对周边的植被及土壤也应时刻留意,对已死亡的植被应及时种植代替作物,以保持土壤的抓地能力和锁水性能,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来对高速公路两边的环境进行日常的维护与整改,通过与林业相关人员的密切联系,在重点区域引入抓地性强锁水性好的植被,还应对各种植被的生长周期进行充分的学习,对死亡或超出规格影响安全的植被应及时处理。由于高速公路的里程数庞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维护工作,引进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棘手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例如:引入搭载智能芯片的高里程无人机,沿着高速公路自动飞行,对公路两侧的环境数据进行实施监控,将真实数据传送至智能分析终端,使有关工作人员能够一目了然的获取公路两旁的水图环境的真实情况。
结束语: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相关施工领域人员在施工中不仅要考虑到工期与经济效益,还应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到高速公路周边生态情况,在必要时刻应当采取特殊手段与方法做好水土的保持工作,与防护工作,避免发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情况,从而保证高速公路的维护与周边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乌玲瑛. 基于GIS和RUSLE模型的道路对土壤侵蚀格局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肖莉,谭昌明,肖玉保,张建.川西藏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探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1(09):56-57.
[3]王晓东. 高速公路沿线土壤侵蚀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4]张春林. 在建高速公路土壤侵蚀及水保措施保土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5]陈宗伟. 在建高速公路土壤侵蚀规律及其防治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6]林瑞国(1982.7),男 汉族 山东诸城人,毕业院校: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