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希
(昆明理工大学 津桥学院 650000)
摘要:高校开展体育的教学工作,一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体育教学模式,将中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而不被现代科技化下的社会以及人们新思想下的潮流趋势所摒弃。积极的民族传统对社会和生活发展也是起到促进作用的。民族传统体育随着时代的变迁,继承并发扬了历史长河中留给人们的精华,对于人们日常养生,保健锻炼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高校作为守护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方重要阵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设立与开展为弘扬并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做出着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高校;教学原则及策略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下伴随着全球化,科技化水平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改变。曾经普罗大众满怀热情觉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然而现如今,面对国外的新鲜事物不断涌入,很多人在对待民族传统的思想上也发生了改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能延传至今,其根本精髓所在是无法被替代的。其中类似于中医养生,保健等理念深入人心,引来国际上的学者学习研究。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是为了将民族传统作用于体育的教学当中,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更好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一、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于高校的意义
千百年来,历史先辈将人民之间的智慧和民族特征相结合,为当代人留下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更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如今的北京大学,将武术学习列为体育课上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医院大学的学生则需要跟随老师在课堂学习太极这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不单单是一种体育形式的学习和增强,更是我国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精髓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继承。根据相关清史资料记载:乾隆皇帝就极具养生意识,每日早晚于皇宫院内练习八段锦拳法,强身健体。这套形成于宋代的古老中国的气功功法,作为我国传统保健导引术的一种,在如今也深受中老年人所喜爱。而高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结合,则更好的对我国传统建立一个良好的继承体系,帮助这些至今无法被替代的古法知识理念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于世。让这种通过古人身口相传的瑰宝通过现代体育教育得以延续[1]。
高校学生通过在校体育学习,对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民族认同感以及爱国的热忱。拥有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大中华文化,在传统体育项目中经历史的演变,种类繁多,灵活多变,还保留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通过先辈智慧的规整和创新,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以及休闲娱乐中总结出来。通过学习和延续更能够为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好的基础和强壮的体魄,间接培养人文素养的增加,帮助学生内外兼修。
而高校,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学生民族传统的体育教学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本校的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水平进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环境及改善
相对于小学、初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来讲,体育虽然是该学习阶段的科目,但不是必修。高校的教学学习氛围相较于学生之前的学习环境来说,相对轻松自由,可供支配的时间居多,而老师对于学生的管束力度也远远小于前者。从而使得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大部分学校以武术类教学居多,养生功法,民俗体育类也仅是中医学科类高校开展较多[2]。开设的科目类别有着较大的悬殊。而且这些民主传统体育教学的套路也过于传统老化,十几年不创新,不能长久的引起学生学习练习的乐趣。
相较于现代化的体育项目设置,民族传统体育像是太极或是武术长拳的练习,单单仅是从教材上习得理论内容是略显单薄的。这种类别的教材编写体制很难适应如今不断变革和创新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需求,难以进行针对民族体育特点的养生,传统趣味性难以得到扩展发挥和利用。同时也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以及的高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
教育,是发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途径,文化的历史传承也离不开教育的支持。高校不仅仅是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传送站,更是进行宣扬和传播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并将之完善,可以帮助民族传统的体育教学更加顺畅的展开。高校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生的教学活动开展时,也要将传承文化作为首要教学目标,更好的将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在教育的传道受业解惑中更好的发扬光大,不被历史遗忘[3]。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高校内可实行的原则及策略
高校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整理,再加工以及创新,通过推广的方式培养当代学生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喜爱,培养可以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文化的人才以确保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4]。
所以,高校民族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有所创新。为了使在校生步入社会之后更加具有爱国思想水平和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积极开设一些传统项目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积极的转变体育教学中的思路策略,将日常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资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有助于帮助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更加顺应发展且与优良的传统相结合,多方面培养人才。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的演化和发展,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先辈通过生活的经验,在民间进行的创作和发扬,所以,任何年龄段或者和不同体质的人群都可以很好的适应其中。随着如今大家对养生等身体健康全方面的发展追求,在高校开展民族体育类活动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得到体质上的改善,建立起良好终身的体育意识。同时再反作用于体育的教学上。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普及程度,建立起更加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的教学方式,引入现代化高程度的教学理念,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得到一次大的飞跃。
四、结束语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演变中,传统文化是对于我国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不断更新发展与沉淀下的瑰宝财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对于我国优秀的历史传承的再传播和再发展,通过与高校的体育教育再结合,可以将这一优秀的历史传承变得更加具有意义,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更加有利于融入未来社会的拼搏当中,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并且,帮助民族传统体育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下更加具有时代化和世界性,可以让世界上的更多眼睛来感受到古老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历史古韵和民族传统的神奇。
参考文献:
[1]洛桑泽仁. 高校体育教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西青年, 2020, 000(008):283.
[2]丁辉.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的对接路径研究[J]. 才智, 2020, 000(008):52.
[3]韩春阳. 民族传统体育元素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 000(002):P.158-159.
[4]孟辉辉. 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13):5-6.
作者简介:周学希(1991、3),女,彝族,云南昆明,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