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静
湖北省沙市中学
摘要:“写作”在新课改影响下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并成为高考必考内容,故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意义重大,理应得到重视及关注,并纳为高中语文老师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自主学习策略不仅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也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等的重要性培养举措。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写作教学经验,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更深层次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写作教学
“自主学习”的原理在于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法,然后在该基础上留取时间及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很多自主学习策略都是基于新课改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针对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和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对于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氛围营造和教学质量提升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很多高中语文老师都在写作教学中有效应用到了各种各样的自主学习策略,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写作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符合“以学生为主”教学原则。在新课改影响下,要求必须在课堂上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主”原则,而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原则。其次,能够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开展自主学习策略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监督下也能够高效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并强化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故而提高综合素质[1]。最后,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高中语文教学发展。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探索知识,并自行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这强化了学生创新、问题分析及实践等能力,更是最大限度促使学生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使得老师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故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高中语文教学发展。
二、应用策略分析
(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强化高中生的写作学习动机
第一,老师要充分利用故事、笑话及游戏等导入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构建情景课堂,让学生在游戏情景及故事情景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为写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例如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素材、写作经验等,都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来积累;第二,利用多媒体简单化抽象写作概念及重难点写作技巧,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应用各种写作方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积累学习资源,诸如阅读、写作方面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素质和经验去创新创作;第三,要善于利用探索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即合理设置写作问题、确定写作主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及主题写作。既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和求知欲望,又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写作的动力[1-2]。
(二)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主”原则
第一,要尽可能将多的课堂时间及空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写作技巧,例如直接给学生展示优秀作文以后,让学生自行研究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思路等,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第二,坚持“公平教学”观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持以同样的态度,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写作教学活动中;第三,加强互动沟通,以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上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方法和自身写作经验,及时纠正写作问题[2]。
(三)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促使学生自主创新创作
第一,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例如老师可以以《荷塘月色》为例,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荷花”的作文,并且作文的文体要与《荷塘月色》一样。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荷塘月色》的了解,还促使学生在原有文体的基础上进行相信,从而创新创作出更优质的作文。第二,引导学生到课外探索和收集各种写作素质,然后在该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写作出趣味生动且贴合实际生活的作文,如可以以“爱的奉献”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想象力,写关于“爱”的作文,以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强化学生写作创造力[3]。
(四)进行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
第一,老师要尽可能寻找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和进步处,如有的学生擅长写人物,有的则擅长写景物,老师要针对这些优点给予相应的奖励和优质评价,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第二,老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彼此的作文或者自我评价作文,以在相互评价和学习中提高写作水平了,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信心。
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整个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及全面发展,而“自主学习”则是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理应得到贯彻和落实。因此,上文基于对自主学习策略及其重要性的了解,从激发好奇心、坚持“以学生为主” 原则等方面分析了具体的应用措施。
参考文献
[1]代欢.浅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20,(21):56.
[2]元军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6):203.
[3]乐小牛.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运用[J].语文课内外,202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