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创新视角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张海婷
[导读] 利用新媒体融合传统课堂教学,将思想道德教育以隐性课程模式
       张海婷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利用新媒体融合传统课堂教学,将思想道德教育以隐性课程模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是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完善健康人格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本研究就如何将二者结合,并利用新媒体资源“翻转课堂”做了实践研究,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发现利用新媒体将道德教育隐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能让学生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新媒体; 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隐”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近年来整个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从最初的一种教育手段逐渐转化成与德智体美劳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学校心理咨询的个案中反应出,很多个案的心理问题与道德观、价值观偏差有很大关系。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最终目标是构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道德情操,然而目前普遍存在重视“大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轻“小德育”也就是道德教育的趋势。德育工作的内容较为生硬、教条化,并未让学生入脑入心,教育效果不理想。高校的心理健康课多是大课,具有上课人数多、课堂活动受限、参与度低等特点。利用新媒体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将思想道德教育“隐”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将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榜样式的教学模式向“探索式”、“互动式” “总结式”转变,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想道德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与心理健康的引导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成长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虽然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工作中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但从本质上又具有相同性,都是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立足于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从功能、教育培养目标、作用等方面,二者是很难割离的。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隐性教育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显得有些牵强,但却与道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前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研究相对较少。本课题借鉴、吸收了前人们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高校在相关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融合研究理念,旨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们形成道德认知,升华学生自我的道德情感,付诸于道德实践。切实贯彻和落实了教育部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具有可实践的创新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在某高职院校中选取两个大一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网络+融合了隐性道德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控制组沿用传统模式教学。
        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该问卷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编制,该量表共包括三级筛查,96 个题目。

一级筛查为严重心理问题;二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筛查,分为内化心理问题和外化心理问题两类,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困扰筛查,包括了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五个指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用以了解和对比两个组学生开课前及开课后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三、研究结果及有效性分析
   通过对两个组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显示对照组学生除在“发展性困扰”指标上问题率有所下降外,其他指标均未有明显变化。通过8周的新模式教学,实验组前后测的数据显示,一级心理问题下降了2.94%,二级心理问题下降了11.77%,学生心理健康率上升了11.76%。总体上看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
 
        利用新媒体资源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分享式”教学模式转变,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为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将思想道德教育以隐性课程模式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降低了学生对“大道理”的逆反情绪,打破了传统独立分科各自教育的常态,拓宽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结合并互相促进,从而将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推向更高层次。

四、问题与展望
        利用新媒体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并将思想道德教育“隐”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学效果,较传统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提高,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一是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对于学习动机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二是新型教学模式需要大量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且要对资源进行后期的制作和处理,对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因此,完善新型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还需要综合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全面发展。
        

本文为: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研究”(编号:2019ZCY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嘉棋. 论隐性教育.2002
[2]班华,崔景贵.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综述[J]. 当代 教育论坛,2003
[3]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5
[4]龚霞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关系探究[J].新课程 (教师版).2006
[5]蒋波.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理念和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07
[6]范成祥.对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的质疑[J].教育科学研究,2006
[7]彭远荣. 学校开展健康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06,(02):13.
[8]刘春琼.“道德内化”究竟内化什么?——道德心理学的争鸣、转向及其教育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10,(09):24-27.
[9]常顺英. 大学生思维发展等级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1,(03):74-76.
[10]李荣安. 从道德角度看价值、文化和教育. 道德教育论丛 (第 2 卷)[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25. [12].
[11]王艳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2000
[12]成乔明.潜性教育.2012
[1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13
作者简介:张海婷(1981-),女,汉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吉林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吉林省心理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