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绥阳中学 564201
摘要: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每个人心中的风向标。身为中国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接班人,提升中学生的礼仪行为,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立足农村地区,对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渗透礼仪行为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几点策略,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养;途径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礼仪素养教育并未被系统地写进教材中,导致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并未被真正地重视起来,由此我国崇尚礼德的优良传统不能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较之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在礼仪行为教育上一直是比较落后,加强农村地区学生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农村教育中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农村任教多年,一直在探究如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的渗透礼仪行为教育,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以身作则,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身负“以身立教”的重责,教师的行为礼仪规范,是学生的行为“标杆”。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纯正善良,举止文明、和蔼可亲的形象,他们对待自己的职业认真勤恳,对学生呵护负责,待人接物大方得体,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更是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的师德不仅关乎与自己的职业道路,更与学生的成长、家长的选择、学校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教师仪表上来要遵循“自然和谐,秀外慧中”的原则:头发帘和披肩发长度不宜过长,若长度过肩,则需要将长发挽起;发型不宜夸张,不染夸张的发色,不剪的过短。妆容要清新淡雅,给人一种元气、亲切可人的形象最佳;不化过长眼线,不涂过浓口红,不画过重眼影。手部要干净,指甲不宜过长,不涂鲜艳指甲油,不做夸张美甲。穿着大方得体,不得穿奇装异服,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不穿拖鞋,不佩戴戒指、夸张的耳环等。其次,在举止上要秉承“自然规范、优雅亲切”的原则: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与人对话时眼睛要正视对方,并时刻保持微笑;语言方面要注意措辞的适应,面对家长要热情大方,面对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之交谈,注意语言方面的文明礼貌。
二、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礼仪行为教育
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生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中含有丰富礼仪行为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在进行课本教学的基础上,要进行适当的礼仪行为教育的拓展,探寻教材中合适的切入点,并将有关的礼仪行为知识进行层层递进式展示,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拓展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要恪守哪些礼仪。很多人在朋友之前的交往上往往有错误的认知,认为朋友之间关系非常好,遵守礼仪反而显得有些陌生和别扭,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如果抛开了礼仪原则,朋友之间的默契和平衡就有可能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就可以渗透朋友之间的礼仪的知识。像做懂得谦卑,不要在朋友面前无尽的炫耀。要懂得付出,不能只谈收获;对于朋友,不能不负责任地或者对朋友怀抱不切实际的期待等等。朋友作为人际关系中最友好的关系之义,靠的不光是多年来情感的维系,朋友之间的礼仪行为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在教学“师长情谊”第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拓展师生之间的礼仪规范,在教学“亲情之间”时,可以给学生拓展对待长辈的礼仪行为规范。通过有机的拓展礼仪行为知识,能够着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此外,我们要督促学生认真践行,强化学生的行为。
三、借助案例,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之中不仅没有办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故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创新,融入案例教学,让学生可以从实际案例分析中学有所得,并可以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自己该将所学的文化礼仪用于何处,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运用,相比于枯燥的讲授式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显得更为生动、直观,让学生可以更充分的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比如,在教学“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时,人类社会更是一个由众人组合成的团体。单独一个人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学生在校园的生活处处都存在于一个集体中。在集体中生活就需要遵守集体的礼仪规范。在教学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有些学生在路上不听从带队人员的安排,嬉戏打闹。这既给他们自身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大家的安全带来了影响,同时还影响了自身形象。给带队人员增添了许多麻烦,有时还会出现突发情况,令人手足无措。借助于案例,使学生明白了不遵守集体礼仪行为规范的危害。接下来,就可以给学生讲授集体生活中的礼仪行为规范,这样学生能够更听得进去。
总而言之,农村地区的礼仪行为教育势在必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作为学生礼仪行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希望诸位能够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渗透策略,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达成更好的礼仪行为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参考文献:
[1]罗俊.激活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的方法与途径[J].速读(上旬),2018(12):184.
[2]顾绍通.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养成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