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7月20期   作者:王香甜 姜翠梅
[导读]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
        王香甜 姜翠梅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  要: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有利于理清村庄发展思路,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抓手;有利于统筹安排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有利于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布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利于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整合发展。但是据各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村庄规划编制人员反映,村庄规划存在急于求成、千村一面,“画在纸上、挂在墙上、飘在空中”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进程。基于此,文章探讨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
        1 全域全要素规划,科学管控
        现阶段,在村庄规划工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衔接性不强、保护力度不够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进行乡村规划时,需要明确村庄发展目标,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布局、村庄安全、农村住宅布局以及近期实施项目规划等工作作为主要规划内容。规划内容体系更全面,有效落实上位管控要求,引导村庄开发保护。充分利用规划“留白”机制,在村庄规划环节进行建设用地预留,具体要求不能超过5%,所预留出的用地可进行新产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村民居住以及文旅设施建设等,若存在不能确定实际用途的用地,可以不进行规划用地性质的标注;规划审批环节需要明确机动指标,还应详细确定出所有规划用地的性质,在获得批准后,进行数据库的更新。多学科融合这一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应保证精准化的工作底图底数,将规划管理工作细化到“一张图”上,从而保证数据图建设成效。
        2 坚持开门编制,充分吸纳公众参与
        若想保证村庄规划工作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一方面需要保证规划各项要求得以良好体现,另一方面还要获得村民的理解、接受,使其在土地利用中,具备良好的自觉性。想要达到以上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充分吸纳村民公众参与。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机制,虽然当前乡镇政府作为村庄规划的唯一的编制主体,但在编制和实施村庄发展规划时,需要厘清规划的管理者、村民以及规划师各自的职责,在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和村支两委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扩大规划的参与面,将企业经营者、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纳入到规划的编制中,尊重多元主体的诉求。将村民在整个规划流程中的知情权、决策权以及监督权付诸实际,真正做到广纳民意、建立切实可行的“上下”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1]。
        整个规划环节都要有村民参与其中,包括:资料收集、方案实施、确定规划内容、确定规划目标、诊断区域问题等。如在某村庄的规划工作实施了参与式村庄规划,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实施参与式规划,会起到科普效果,村民在与规划人员的沟通、交流下,能够实现对村庄资源的科学认知;能够强化村民凝聚力,有助于村民自治。通过不断的协商以及讨论,村民会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观点,最终通过相互理解,形成共识,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不过,公众参与的实施不是要对所有村民的意愿进行完全地满足,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村民的诉求只是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希望门前道路更宽,所有的自然村均想成为中心村,同时建设出新型的农村社区,要求具备相应的配套设施等,在满足村民意愿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考虑后才最终做出取舍。此外,若想实现良好的公众参与,还需要村民理事会以及村委会的良好配合。对于村庄规划工作而言,村民是主要的利益群体,为进一步深化村民对于村庄规划的理解程度,和对规划成果进行规划,体现出规划成果的同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做到通俗易懂。


        3 整合多方力量,推进乡村和谐共治
        实施乡村振兴,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助力农村事业的良好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是主要的参与者,所以,实际的规划阶段,应通过资料收集、走访、驻村体验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详细了解当前村庄情况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
        此外,还需掌握到当前村民急需想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绘制方案草图的过程中,还要让村民参与其中。草图绘制完毕后,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向居民介绍所制定出的方案,使其了解制定的原因及目标,通过与村民的详细探讨,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完善。基于乡村地籍调查数据,做好基础核查工作,如地块调出调入情况、项目建设规模、位置等,以保证所制定出的方案具备合法性以及合规性。将合法合理作为首要前提,还应尊重居民意愿[2],以保证良好地满足乡村实际发展需求。在做出规划后,还应在政府公示网上以及村公告栏上公示实际的规划成果,保证群众对规划工作完全知情,收集居民意见。通过在网上进行公示,拓宽线上交流渠道,实现了规划工作的全程跟踪,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可以及时地对规划做出调整,最终提升实际规划质量。
        4 科学调查、因地制宜,增强村庄规划实用性
        一是强化实地调查。村庄规划编制要认真开展进村入户调查研究,邀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现场踏勘、乡镇座谈和入户走访,加强对规划编制单位的约束,建立驻村编规划工作台账,明确编制团队驻村时间、现场踏勘次数要求,对编制团队与村镇主管部门、村民代表沟通次数、问卷调查等数量提出具体要求,加强编制过程信息化、痕迹化管理。二是突出发展导向。针对村庄发展需要和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规划。村庄规划应保护好农村原生态资源,着眼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详细听取村民诉求,合理听取村民意见;要认真分析各村庄在区位、地形地貌、经济、产业、空间、文化、建设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了解村庄发展历史脉络、文化背景和人文风情,对村庄进行合理分类。编制村民看得懂的规划,确保村庄规划姓“村”。三是注意留有弹性。村庄规划须在内容、期限、用途方面保持弹性。村庄规划须抓住村域空间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可贪大求全,宜多则多、宜少则少,不求一律[3]。村庄规划应该把生态环境、基本农田、村庄基本建设管控落实好,把环保、国土、规划的红线落到一张蓝图上,划定一个基本的框架,守住基本的底线,规范基本行为,村庄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可以放宽,留给市场。四是简化规划成果。提高村庄规划可读性。按照“简单、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实用性为准,积极探索精准、简洁,多规合一编制村庄规划,切实做到“图文易懂、内容好记、管理可行”[4],便于村庄规划的实施管理,确保村庄规划“接地气”。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村庄规划,有利于理清村庄发展思路,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抓手,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各地村庄存在一定程度的规划滞后或原有规划已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推动村级编制规划时存在急于求成、千村一面、飘在空中等不良状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应完善建立村民为主体、政府部门组织、技术机构支撑的协同机制,立足本县,加强统筹,切实做到“多规合一”,强化培训,完善管理,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知农水平,深入调查研究,分区分类培育示范典型,提升规划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226.
        [2]高信波,李芳.“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乡村科技,2019(33):28-29.
        [3]孙宇毅.实用性村庄规划关键问题探讨[J].城乡建设,2019(20):36-37.
        [4]王慧琪.浅谈新时代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