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艳
苏州学府中学 251008
摘 要:在中国,历年的高考试题都牵动公众的关注。语文又是高考中最主要的科目,而作文试题又是所有题目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各省都在高考之后推出了本省的一批满分作文以显示各自的教学成果,又因其示范性和导向性迅速成为语文高考的一道风景。
关键词:高考作文 渗透融合 满分作文
在中国,历年的高考试题都牵动公众的关注。语文又是高考中最主要的科目,而作文试题又是所有题目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各省都在高考之后推出了本省的一批满分作文以显示各自的教学成果,又因其示范性和导向性迅速成为语文高考的一道风景。那么,这些满分作文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就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了。
(一)满分作文现象的起源
高考的满分作文在90年代以前很少出现,但是近几十年,特别是从2001年蒋昕捷的《赤兔之死》开始,高考满分作文每年都大量产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受到热烈追捧。
2001年高考全国卷的题目是话题作文“诚信”,该命题在当时受到了一片赞誉,称其为“千年的呼唤”。其中考生蒋昕捷的这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引起了大众对满分作文的兴趣,其热度甚至超越了关于该年作文命题评论的热潮。该篇文章是用古白话的语言以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形式叙述了关于赤兔马誓死追随关羽的故事。该篇文章语言老到,形式新奇,更重要的是其立意远大,用古代名人的相互比较来揭示出“真英雄必讲诚信”的观点。一位阅卷老师在作文评语中写到“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该文在2001年被定为满分作文后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被许多教师当作范文解读,而作者蒋昕捷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接受采访、访谈等节目,甚至在百度搜索其名字就出来上千个搜索结果。可以说蒋昕捷和《赤兔之死》是“满分作文”现象捧红的第一人。
自此,“满分作文”现象迎来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年高考一结束大家便好奇地等待着满分作文的出场,在一些省市,每年都会出现满分作文,甚至一年出现多篇满分作文,如2009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踮起脚尖”,最终评出4篇满分作文;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常识”评到满分的作文多达十几篇,这样一来每年高考的满分作文都能达三四十篇之多。
(二)满分作文现象的发展
“满分作文”现象带来的除了高分以外,还有丰厚的利润和超高的人气,商家们都抓住了这个机会,关于满分作文的丛书层出不穷;而现在的学生也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努力创造出一些不寻常的作文来博得大家的眼球,这其中当然有一些是很有创意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纯粹为了奇异而奇异的刻意之作,结合这两方面,“满分作文”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新异作文”现象。
首先,“新异作文”的异表现在文体上。“新异作文”往往不采用常见文体,而选用一般不用于高考写作的文体。当然这样的做法,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比如2009年的湖北省的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是一首古体长诗,该文受到了阅卷老师和社会的高度评价,网友们甚至笑评该文为“最牛满分作文”,但与以《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为代表的一批创新作文不同的是还有部分“新异作文”是牵强附会故意为之的产物。2001年四川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把特殊的医疗报告用于高考写作。
而现在什么说明书,病例的形式在学生的考试作文和平时的习作中都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还写成了试卷的样子。学生在形式上煞费苦心,而教师往往都会给一个不错的成绩。也许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给其佳分以示鼓励,但是我认为这样其实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既然学生能够通过文体创新来屡获高分,那还有谁会在意文章的实质内容,还有谁会去挖掘更加深刻的思想主题呢?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将被塑造成为一些空有形式的花拳绣腿,而学生也会养成一种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其次,“新异作文”的异还表现在语言文字上。自从2001年蒋昕捷的古白话作文《赤兔之死》一炮而红之后,很多考生都刻意模仿采用文言文来写作,全然不顾自己是否能够驾驭妥当,为的就只是一个“异”字,要和绝大部分考生的作文区别开来,更有甚者采用了甲骨文来写作。2009年四川省的高考作文阅卷中出现了一篇用以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写作的文章。该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有的人说该生学识渊博,有的人说该生思想泥古不化,有的人说该文不符合高考规则,最终该文被判8分。虽然这篇文章得分很低,但是该文作者四川考生黄蛉却因此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考生突然一变成为站在社会舆论风口浪尖的人物,更有多所高校表示愿意录取他。针对黄蛉的甲骨文写作事件,我觉得考生不可追随模仿。因为那些古代社会的语言文字我们只是研究,而不是运用,而且现有的可认读的甲骨文数量只有一千余字,根本不足以用来写文章。所以,考生应该在文章内容上面多花力气,多下工夫去钻研,努力写出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
(三)对满分作文现象的正确认识
在每年的满分作文中的确有一批满分作文写得很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供学生学习。另外,每年都会出现满分作文的这种情况改变了以往作文难以获得高分的局面。但是,除了这些优秀的满分作文以外,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满分作文中存在着一批“怪异作文”。这类作文往往是刻意拔高的产物。从阅卷老师的角度来看,每年的满分作文是对教育成效的肯定,似乎没有满分作文就表明该地区的教育效果不及其他地区,因而,各个地区也是在“满分作文”这一方面你追我赶,每年一定得产出几篇满分作文,生怕民众质疑自己的教学质量。因而很多满分作文是硬凑出来的,是政府的面子工程,究其质量却根本够不上满分的规格。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和政府支持,再加上媒体的炒作,“满分作文”现象越来越热。
“满分作文”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负担。家长执着地购买满分作文丛书,教师详细地解析满分作文,他们这样做都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做法其实是不会有太多的成效。因为满分作文相对于每年庞大的考场作文而言只是一些个案,是一些特殊的例子,而其中更是有很多“怪异作文”,这些作文无论是从写作手法还是思想内容上都与普通作文迥然不同,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因而也就不适合用来当作学习的范文。
针对“满分作文” 现象的过热情况,幸好已经有一些省市开了“无满分作文”的先河。2006年甘肃省高考没有满分作文,2007年和2009年的上海高考也没有出现满分作文。这些消息虽然惹来了群众的惊讶和质疑,但是也有很多眼光长远的民众对这种做法表示赞同,2006年在光明网上就有一则网友发表的评论,题为《为甘肃高考没有满分作文鼓掌》。显然,部分民众已经对过热的“满分作文”现象有了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认识了。
总之,高考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数理化题目,它没有明确唯一的答案。即使是有部分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比较能打动人,构思技巧上也比较特别,但是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完全没有必要硬扣上“满分作文”的头衔。社会对于“满分作文”现象的关注也应该回到一种理智的状态上来,媒体对于“满分作文”现象的炒作也是时候该降降温,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去看待高考作文。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张中原 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