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丰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向阳小学 510920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对其提出“学会利用自然资源、社会生活与校园等资源开展美术教育”的要求。至此,美术教学资源不再限定于教材参考范围,教师应带领学生跳出教材提供的美术选择条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自然中发现美术材料,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可以说,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生活,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认识与创作美术作品,如稻草手工,围绕传统手工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
关键词:稻草材料;美术教学;教学探索
引言
“活”的教育要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美术教育更是如此,要将活的生活与自然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活动中,提升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稻草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与创造功能,学生可以进行捆扎、编制或是粘贴,动静结合或刚柔并进,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将稻草作为美术教学工具,教师更加便于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造型设计,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美术设计,又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将稻草融入美术教学的意义
(一)稻草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手工材料
新课程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广大美术教师学会运用校园资源或自然材料展开教学工作。稻草是一种廉价材料,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手工材料。并且,教师选择稻草手工材料,指导学生学会用捆、扎、贴、画等技能装扮制作稻草人,体验手工制作的快乐,学生初步了解稻草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1]。
(二)符合学生美术审美心理,利于展开审美教育
为学生提供一些稻草材料,在未给学生任何提示情况下,学生通常会选择捆扎方式,擅长表现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动物、人物或其他具体物象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这与学生的潜意识审美创作有直接关系,也和学生的审美创作能力相关。因此,将稻草作为美术手工材料,其不仅廉价丰富,材料性质也满足了学生的美术创作心理。但是,对于很多地区来说,尤其是城市学生平常很少见到稻草,教师若在短时间内无法给学生提供稻草,可以用其他植物叶子代替稻草,要求是普通且常见的生活材料,学生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自然会联想到身边常见的事物现象,进而促使学生学会“留心身边事物”,形成“将艺术创作与生活关联起来”的意识。并且,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尝试将现行稻草材料设计成为立体或平面性质的美术成果,自然会设计到平面或立体几何空间形象,对知识迁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稻草进行美术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一)具象设计“稻草人”,利用绘本构图造型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乡村农耕方式的更新,稻草人逐渐演变了功能,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造型设计是将多种材料与手段搭配的过程,提升学生的造型设计乐趣,将所思所想利用美术设计进行表达。而造型是思想表达的基础,设计稻草造型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如小学生偏爱绘本、中学生偏爱故事等特性,上网搜索或书籍查询图片、文字等资料,如《绿野仙踪》、《稻草人》等作品,通过文学作品萌生设计灵感,进而在造型设计中穿插故事,促使学生形成美术设计能力。并依托农民形象设计“稻草人”,使得编写的故事更富有美感[2]。又如,可以通过稻草人色彩与造型设计,表现出稻草人的可爱、活泼或夸张等特点。师生共同设计稻草人草图,就如何进行绘本创意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稻草人创作合作,或通过创意联想设计出稻草人,又或者根据绘本为稻草人设计相应的故事情节。其中,将自然资料与媒体教学相融合,为美术课程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应将其灵活运用。
(二)引导学生掌握稻草制作技巧
稻草制作技巧是学生创作意图的表达方式,也是利用稻草材料展开美术教学的前提。稻草制作技巧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稻草粘贴绘画。将经过简单造型处理的稻草,用双面胶或者是胶水粘贴在卡纸,并配饰相应的场景图画。稻草底板材料一般要与稻草颜色区分开来,进而将稻草与背景颜色清晰的呈现出来。
第二,色彩分类。稻草自身的鲜明颜色较为明显,粘贴稻草造型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手工造型与颜色搭配教程,进而更加突出稻草设计造型,如将稻草按照原色划分为黄褐色、淡黄色、绿色等类别。
第三,裁剪排列。稻草自身就有颜色差异,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稻草进行排列设计。一般分为两种排列方式,其中一种是用稻草材料按照造型设计规律来排列,呈现出平面立体感。另一种是裁剪稻草再按照设计重新排列,但是与前一种相比较,立体感比较弱。稻草排列方式可以参照交叉式、圈形、弧线形、斜式、竖式、横式等排列方式,来表现出栅栏、人物造型、篮子、房屋、景观等物体,选择的排列方式也是稍有不同。如篮子或草船等造型应选择交叉排列方式,其呈现出来的造型艺术效果更加鲜明。
第四,编织方法。线性稻草设计成为面块材料,应灵活使用编织方式,用手捻捏稻草,或者是两股、三股均可,交叉编织,可以用在女性人物的辫子、船只的船身等,交叉后的稻草穿插成网状,粘贴在纸板上,用来设计成为箩筐、花篮、窗户或者是编织花瓶等物体。
(三)构建教学情境
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性,是个性鲜明的个体,美术教师应利用多元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照搬照抄地完成课件稻草人设计,尊重学生是构建教学情境的前提。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稻草造型或颜色搭配设计,尝试寻找其他辅助材料,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引导学生用双手美化环境。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稻草表现与造型设计参与度,将美术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每一位学生是否参与到活动中。如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情境:“我们能在森林公园看见鸟窝,但是同学们知道鸟是如何做窝的吗?”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于是放学回家经过树丛或者公园,便留心观察鸟窝,并且发现很多人造鸟窝,有的是木质的、有的是编制的、有的是泥巴做的,学生突然有了灵感。在下节课的稻草造型设计中,学生开始结合生活观察进行创作。制作稻草鸟窝,是环保意识的体现,也是体现除了人、自然间和谐共处的关系,学生在手工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一、朴实与合作精神,也是教师想要学生收获的素质能力[3]。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实践,同时也重视素质教育与促进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整理垃圾是每个人友善对待环境应该做到的义务,教育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稻草美术人文教育教学工作,也促使稻草美术课程融合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指导下,美术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开始转变传统的依托教材的教学模式,善于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材料或自然资源,如风土人情、乡土材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然、社会材料,进而对生活周围的资源加以创造性利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促使其发挥创作天性。而稻草材料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是较为常用的材料,也是一个课程开发的初步探索过程,利用身边资源,挖掘美术教学材料,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为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增添了生机,同时促使美术教学为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丽红.借自然生态材料,促幼儿艺术创意——论生活化材料在“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的挖掘与利用[J].读写算,2020(16):29.
[2]胡茜茜.巧用生活材料开展美术欣赏活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79.
[3]洪波.开发潜在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家长助教团:幼儿乡土美术教学的载体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