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3期   作者:王丹
[导读] 从20世纪末至今,给排水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王丹
        天津津南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 300120
        摘要:从20世纪末至今,给排水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给排水行业的发展。所以,只有做好给排水工程建设,才能确保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国家的能源利用、工业生产也离不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协助。另外,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能为城市的基础建设、资源的长效利用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这说明城市建设、工业制造及环保等各领域都离不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辅助作用。为适应给排水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应结合当今社会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导向,不断提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质量,从而增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力。
        关键词:新形势背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自1952年以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历经近70年的历程逐渐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校有187个给排水专业办学点,给排水专业全国每年招生及毕业生人数均达到了1. 1万人左右,在校生人数达到了4万余人。随着我国水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给排水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给排水专业教委将把握全局,顶层设计,带领全国相关高校积极参与,全方位助力新时代给排水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忽视自身特色
        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刚刚设立之初,高校对这一专业的教学进行不断的摸索尝试。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课程教学时,也会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开展相应的教学,能够培养出其有独特优势的学生,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行,高校在追求发展速度时,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基础,过分强调专业的先进应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千篇一律,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2、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高校毕业生要想满足社会的需求,就必须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讲,高校都会安排课程实习,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都能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实践培养。给排水材料与科学工程的毕业生在学校期间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关心实习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而企业也不愿意为学生的实践耽误自己的正常生产,于是实习充满了形式主义,变成了简单的参观考察,给排水专业的毕业生得不到真正的实习锻炼,也因此缺乏了社会所需的实践能力。
3、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视度不足
        尽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取得了长久发展,但是人才培养目标缺失了对学生的工程理实践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工程概念的养成。很多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文化素养,导致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无法很好胜任工程师的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待专业学习的热情。


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相关措施
1、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培养体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行业的要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善。给排水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学校应该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应该对市政给排水行业方面进行深人研究,不断与行业及用人单位沟通,并吸引其加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特色,将给排水行业基础知识的专业课程较好地融入培养体系中,制定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与体系,促进高校给排水专业的学生能够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树立自主学习理念
        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行业的归属感,引导学生建立对给排水工程的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主动意识等多维度系统工程概念,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这是新工科建设对高素质工程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要重视通识教育,通过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鲁班精神、茅以升精神,借鉴日本、德国的精品理念和执着精神,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让学生多学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大师的手稿,让学生明白该专业到底能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和改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以“水质工程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雨课堂、微课程等新的教育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其好奇心,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避免滥竿充数的现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意识植入课堂。
3、做好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涉及到的方面越来越广,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要,着重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核心课程是基础部分,是一个合格的给排水毕业生应该其备的基本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使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地更加顺利。给排水专业不仅需要学习建筑力学、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等学科基础课程,也要学习水资源利用及保护、水质工程学和给排水管网系统建设等课程。高校需要设计全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其备较广的知识面和基础技能。
4、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方参与的实践体系平台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进步,高等教育也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为目的。一旦脱离了实际,高等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新工科建设要求懂理论、会实践、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新时期国家陆续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河道治理”“综合管廊”等排水工程相关的建设项目,都对给排水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理论、实践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分析研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水质工程学(一)(二),给排水管道系统,水泵与水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取消每门课课后单一的课程设计,将其整合为综合课程设计,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创新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二,成立科研训练小组和工程训练小组,鼓励学生在完成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前提下,对科研感兴趣、计划继续深造的学生跟随教研室博士领导的科研训练小组进行学习,对工程设计感兴趣、计划进入设计院的学生接受注册师领导的工程训练;第三,建立工程设计实践平台,例如,成立市政管线设计中心、BIM设计中心等,通过提升工程设计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给排水系统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更好地促进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自身优势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培养体系,与行业其他机构加强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给排水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智,岳秀萍,时文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7,43(11):140-144.
[2]邓慧萍,崔福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7,43(11):136-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