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文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150000
【摘要】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是钢结构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对其进行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完成了相关学习后,所进行的一项专业综合性训练。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与基本技能,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 事故分析与处理 案例实体模型
建筑行业的核心是人,人是建筑质量控制的关键,培养合格的建筑人才是建筑职业院校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而在建筑职业院校钢结构专业设置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亦是十分必要的,搞好该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以后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中分析和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防止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都有着积极的实质性的意义。
一、实施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通过开展课程实践,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建立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在实践中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和方法,逐步提升对本专业的认知、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此外,该课程的实践性对充分锻炼学生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
二、实施课内实践教学的方法
1.课内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地基基础、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部分,根据具体授课部分内容的特殊性与典型性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方式。
2.实施方法
为了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实践教学课程开始前,将学生平均分组(每组3~4人为宜),并确定小组组长与组员,将课前制作好的实训任务书下发给小组组长以便填写,监督和督促学生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践
在每一模块内容结束之后即可布置相应任务,各小组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进行专题的质量事故案例分析,形成PPT、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在实践教学环节每组指派一名学生将成果和分析展现给大家。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使学生在今后的案例分析中弥补自身不足,通过互相点评增进互学机制与动力,期间大家可以讨论发言来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
(2)基于案例实体模型的课程教学实践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注入建筑模型能够形象生动地丰富本门课程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工程事故现象,进而拓展思路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对策。
本课程所制作的实体模型根据实际案例,按一定比例,通过特殊标记真实地展现建筑产生事故的关键点,模型制作以师生、生生等模式展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对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认识。
此外,也丰富了教学工具,为后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拓展奠定物质基础。
三、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
1.学习课程方面
由于本课程的案例分析基于失败的工程项目,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搜集资料和课堂分析过程中看到的都是失败的工程案例。质量事故是多种多样的,如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倒塌等。此外,引起质量事故的原因亦多种多样,如施工问题、设计问题、管理问题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如建筑材料、建设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等,包括了绝大多数的骨干课程,学生在准备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等同于将重要科目又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和分析、处理、理解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原因,切实地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初衷。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在案例分析中所举工程实例都是实际发生的真是案例,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马虎,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提升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养成质量第一的观念,对今后的工作多有裨益。
3.其他方面的意义
学生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会提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身利用网络等资源的个人学习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团队协作,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这对学生今后步入岗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堡垒作用,以至其工作时能够及时适应。此外,在准备PPT等资源的过程中,提高了其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对今后撰写毕业实习报告和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讲解、分析和讨论,可提高其心理素质、交流能力和辨析能力,也为课堂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课内实践环节实施的质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的设计、施工、管理工作及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教学中,需要逐步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注重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五、参考文献
[1] 焦章保.武进市某中学教学楼混凝土梁裂缝的鉴定与加固[C]//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797—799.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o2.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