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性美学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韩春丽
[导读]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历史的浸润下,在时代的演进中,古典诗词依然迸发出强劲的活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历史的浸润下,在时代的演进中,古典诗词依然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创作的歌曲不仅在音乐性上独具东方之神韵,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崇尚人地协调、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文章以黎海英先生创作的《唐诗三百》古典诗词歌曲为例,从词、曲、声三个层面研究该古典诗词歌曲的美学特征,并阐释其当代价值,旨在为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演唱及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性;美学性;当代价值
        引言
        当代古典诗词歌曲保留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文字之美,并在其中渗透了多元化的音乐元素,使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歌曲的美不仅体现在其音乐韵律、曲式结构、歌词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唱向受众传递古典的情感与情绪,继而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使其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为此,文章基于音乐美学,以《唐诗三百首》为例,研究古典诗词歌曲的词情之美、曲调之美、声乐之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丰富古典诗词歌曲理论体系,并为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演唱提供指导,具有理论及实践双重价值。
        一、古典诗词歌曲概述
        古典诗词歌曲是古诗词与音乐的产物,在作曲家巧妙地构思、精湛的作曲技巧、独特的艺术审美感知力下,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融为一体,或是直接借鉴古典诗词,或是将古典诗词改编为现代白话诗体再进行谱曲,亦或是将典故、历史人物形象、故事等转化为诗词形式,再配以音乐,形成独具魅力、内涵丰富的古典诗词歌曲。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作曲家熟练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还需要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素养,才能保证词、情、乐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种具有民族性特征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各界尚未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但对于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为完善,根据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其一,直接借鉴型。是指作曲家直接以古典诗词为词进行谱曲。直接借鉴型古典诗词歌曲在我国古典诗词歌曲体系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是将我国传统文学艺术转化为音乐艺术,既保留诗词的文学性艺术特征,有赋予其音乐的旋律、曲调之美。例如《我住长江头》、《花非花》就是直接借鉴型古典诗词歌曲。
        其二,以近现代诗体进行创作的歌曲。此类古典诗词歌曲中的歌词相对于直接借鉴型来说更为通俗易懂,并且在作曲家的谱曲后也更易于传唱。例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就属于近现代诗体类古典诗词歌曲。
        其三,民间曲调类古典诗词歌曲。是指作曲家根据民间流传的曲调,再辅之以合适的古典诗词,最后通过音乐创作形成的古典诗词歌曲。例如《关山月》、《阳关三叠》等。
        其四,历史典故类古典诗词歌曲。首先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创作古代或现代诗词,再为其谱曲,具有极强的音乐叙事性,并且内涵深刻、音乐表现力较强。例如《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均为历史典故类古典诗词歌曲。
        文章所研究的黎海英先生《唐诗三百首》属于第一类古典诗词歌曲,直接为《唐诗三百首》中三首绝句谱曲,将诗词融合到音乐的曲谱中。
        二、古典诗词歌曲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古典诗词歌曲的词情之美
        黎海英先生所创作的《唐诗三百首》声乐套曲选取了《春晓》、《登鹳雀楼》、《枫桥夜泊》三首脍炙人口、简单朴素、内涵深刻的唐诗绝句,借助绝句诗体的短小精悍、平仄韵律、表情达意使古典诗词歌曲的歌词具有独特的美感。
        其一,韵律美。古典诗词讲求“押韵”,在创作中大量使用韵脚,使整首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自古以来我国先人所追求的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之美。《唐诗三百首》所选的三首绝句的诗词韵律都采用同一韵部,错落有致而又相辅相成的韵部赋予整首歌曲吟诵之韵律美。以《登鹳雀楼》为例,原诗词采用了二十句押韵的创作手法,“流”和“楼”押字母韵“ou”,都为十一尤平声韵部,并且首句不押韵,唱起来并不显歌词的局促,而是在流畅的韵律中自然而然顺下来的一种美感,并且三首诗词的韵部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发展形式,使整部歌曲情感更具有层次性。
        其二,情感美。古人言“诗以言志,歌以咏情”。《唐诗三百首》所选三首绝句虽然语言朴素,但寥寥数笔即道出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寓情于景,抒发自身隐居后的哀伤之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落花恰似诗人正在凋零的仕途与生命,自时光流逝中诗人的情感溢于言表,营造出悲伤的氛围。但此种感情却内敛而委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随处可听的鸟鸣、晨光微细的清晨,都寓意春的生机以及新一天伊始的美好。诗人虽在感伤自己怀才不遇,但却也对生活、对生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对当代正处于巨大生活与工作压力下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鼓舞、启迪与慰藉。将诗人此种情感、诗词的深刻内涵以歌曲的方式呈现,通过不同的音乐创作技巧及演唱技法传递诗人细腻的情感,更能引发受众的共鸣,给人以深思。
        其三,意境美。意境是诗人通过诗词中人、物、景所开创的虚实交错的审美空间,既有虚幻的想象,又有现实物质的依托,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来源。例如《枫桥夜泊》中“霜”、“渔火”、“寺”、“钟声”、“船”等意向的相互交错为我们营造了孤独、寂寥的意境。作为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境已经成为其灵魂所在,将这灵魂移植到歌曲中,则赋予该灵魂以别样的美感。
        (二)古典诗词歌曲的曲调之美
        《唐诗三百首》古典诗词歌曲采用了五声性民族调式,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横向发展的线性思维。该歌曲的和声部分以四度、五度和弦叠置为主,和声处理则采用五生纵和性方法。同时,该歌曲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泛调性”创作手法,给予古典诗词歌曲与西方音乐充足的融合空间,一方面通过合理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赋予该歌曲民主性审美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西方音乐创作方式的渗透赋予该歌曲现代音乐美感。不仅如此,中西方音乐在融合碰撞中形成独特的意蕴,使整首歌曲呈现出高度的融合之美。
        其一,民族之美。黎海英先生选择歌曲的音型模仿对象时借鉴了古典诗词的意像主体,如《春晓》中对鸟鸣的音响模仿、对春雨的音响模仿等,使歌曲意境与诗词意境交融在一起,呈现出统一和谐之美。

同时,在《枫桥夜泊》中,黎海英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模仿古筝演奏方式的九连音及六连音,在《登鹳雀楼》中,黎海英先生也以钢琴伴奏模仿了我国古筝器乐音色,使歌曲极具民族之美。
        其二,现代之美。《唐诗三百首》的现代之美体现在其对西方现代音乐泛调性创作手法的应用中。作曲家在乐曲的陈述上运用了刻意模糊调性的方法带来一种混合模糊的音响效果,有意的通过对偏音的强调来达到模糊宫音的效果,或是有意的推迟宫音的出现,来达到模糊调性的目的。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关于“泛调性”的词条是这样论述的,“泛调性是一种与调性音乐有着明显界限,但又未达到第二维也纳乐派那种彻底无调性风格的地步的特定状态,并总是在调性上体现出隐蔽性、漂浮性和流动性等特征。”作曲家在 19 世纪晚期对调式的探索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扩展调性”就是当时其中一种调性的写作手法。“扩展调性”通过对调性进行不停的转换,在乐曲中运用大量的不协和进行,和隐藏主音的方法对调式进行模糊。但这种隐藏主音模糊调性的手法依然可以分辨其调性。这些创作手法在《唐诗三首》中都可以找到痕迹。例如:在《枫桥夜泊》的第二乐句中,钢琴部分的调式随着人声部分回到 E 宫上。但是到人声旋律到“霜天”这部分时,音乐没有任何铺垫的直接进入 D 宫系统,下一乐句也没有多做停留回到 E 宫系统。除此之外,在《春晓》A 段,调式为 bD 宫系统的 bB 羽雅乐调式,但在这一段里 C 音与还原 G 音频繁出现,并没有点明宫音,从而起到模糊调性的效果。
        其三,融合之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旋律为横向延展的线性思维,而西方音乐则以复合型旋律结构为主。在《唐诗三百首》中,作曲家通过模糊调性实现歌曲旋律的纵向与横向交错发展,乐句间的横向旋律表现出音乐的意蕴,贯穿于乐曲主线的E宫系统用以烘托氛围,继而使整首歌曲意境与氛围兼具。
        (三)古典诗词歌曲的声乐之美
        古典诗词自身带有极强的韵律感,通过平仄仄平的语音使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唐诗三百首》中,黎海英先生以诗词特有的语音特征为基础加之以音乐的节奏,语言的平仄规律与节奏的律动和谐统一,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灵动轻盈。同时,《唐诗三百首》的声乐之美也体现在唱腔中。我国民族音乐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其特有的发生规律与技巧,不管是吐音还是共鸣,都极具东方特色,黎海英先生在《唐诗三百首》的创作中融入了民族声乐唱腔的润腔,如《春晓》第一句的“春”、“晓”中加入了大二度前倚音,以突出歌词。再如《枫桥夜泊》中大量运用的拖腔,使其旋律悠长且底蕴深厚。黎海英先生在创作中运用的民族声乐演唱元素形式丰富、构想巧妙,并且升华了歌曲的内涵与主旨,体现出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以及其对民族音乐之美的热忱追求。
        演唱黎海英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精湛的演唱技艺,还需要其具有古诗词分析能力、情感再现与表达能力。首先,演唱者的气息运用要灵活且功底扎实,虽然全曲歌词短小精炼,但部分诗词音乐情感委婉。例如《春晓》是一首饱含感伤之情的诗词,在演唱时需要把握力度,吐气、运气都需要巧妙,以避免衔接过于突兀。在演唱中需要保证低音区连贯且稳定、气息绵长而深厚,而且在换气时要饱满但不能外溢,以保证乐句演唱的流畅性与抒情性。其次,演唱者的咬字吐字要清晰准确。古典诗词歌曲文化底蕴、东方意蕴来源于歌词,黎海英先生在创作时就运用倚音重点突出歌词,由此可见歌词在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为此,演唱者需要保证咬字吐字的“字正腔圆”,唇音、舌音、牙音发音要正确、清晰,才能保证受众能够通过演唱者的演唱理解词义。除此之外,在演唱与伴奏的配合上,也需要二者的不断磨合与反复练习,才能更好地演绎《唐诗三百首》等古典诗词歌曲。
        三、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性美学性研究得当代价值
        从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以及黎海英先生《唐诗三百首》的美学特征来看,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诗词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在时代的演进中作曲家通过精湛的音乐创作技法、独特的审美观念将诗词这一文化载体转变为听觉上的音乐艺术,赋予古典诗词别样的活力,并且使音乐成为诗词表情达意的新途径。深入分析古典诗词歌曲的词情之美、情感之美、声乐之美是对作曲家音乐创作技法、歌曲情感与内涵的再现,结合古典诗词音乐在我国备受欢迎的原因可知,古典诗词歌曲具备诗词的“意境”之魂、古今融合之“韵”,对于当代音乐、诗词的创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具体来说,研究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性美学性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当代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启迪价值。研究古典诗词歌曲是深入体会古典诗词歌曲魅力及美学特征的重要手段,优秀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则是当代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其二,对当代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指导价值。从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性美学性来看,其不仅注重音乐的旋律、曲调美,也注重音乐情感、内涵美,因此在演唱古典诗词歌曲时需要基于对歌曲的多维度分析通过高超的演唱技巧向受众传递情感与情绪。其三,对当代古典诗词歌曲发展的纠偏价值。黎海英先生创作的《唐诗三百首》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并且通过模糊调性等方式突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体现出当代作曲家“西体中用”、“突出东方韵味”的创作精神。为此,我国当代古典诗词音乐的发展也要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支撑,以融合为依托,吸取并借鉴西方音乐的经验,并将转化为古典诗词歌曲元素,继而推动我国当代古典诗词歌曲国际化发展。
        结束语
        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分析该古典诗词歌曲的此情之美、曲调之美、声乐之美。从中可以发现,当前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古典诗词歌曲皆有明显的民族化、本土化特征,并巧妙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使歌曲兼具民族及现代之美,体现出我国当代作曲家的民族情怀。为此,我国当代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演唱及发展也要秉承传承传统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继而推动我国当代古典诗词歌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静.品味传承  展望未来——“首届中国古诗词歌曲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音乐,2020(05):188-192.
        [2]刘丹.古诗词艺术歌曲受众的审美现状及其思考[J].当代音乐,2020(09):67-68.
        [3]张妮.试析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特征与传承策略[J].黄河之声,2020(14):36-38.
        [4]轩一丹.音乐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研究[J].北方音乐,2020(10):230-231.
        [5]马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J].大众文艺,2019(17):150-151.
        基金项目:
        《古典诗词歌曲的音乐性美学性研究》 由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审通过  编号 2020A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