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石林乡农技站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大豆由出口变为进口。依据市场需求,以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生产,而现在我国农民和企业所面临的是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质量低的大豆产业。种大豆的人少了,面积少了,质量低、产量也在下降,这就导致中国大豆的产量低,而价格比进口的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探究栽培技术对提高大豆种植生产率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栽培技术;提高;大豆种植;生产率;作用
引言
大豆又名黄豆,因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且全面,营养价值甚至可以与肉类媲美,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人民喜爱的重要粮食作物。大豆的栽培自古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大豆的记载,如《国风·七月》中记载:“七月亨葵及菽”,“菽”就是大豆的古称;《小雅·小宛》中同样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将大豆作为粮食食用,并且具有栽培大豆的丰富经验。大豆栽培技术历经几千年的演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先进技术的指导下,我国大豆栽培技术不断发展前进,对大豆的施肥技术、土壤共生固氮技术及改进栽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我国几种典型栽培技术对提高大豆种植生产率的作用
1.1“三垄”栽培法
“三垄”栽培法是一种种植旱作大豆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三垄”是指在垄作的基础上采用了3项技术革新,即垄底深松播种、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点播。其显著特点是改平翻为翻、松结合,病虫草田多功能综合管理整治。“三垄”栽培法能够满足机械化生产、精量播种的需求,提高匀度、化肥利用率和抗灾能力。目前,这种科学的播种方法已经成为大豆栽培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
1.2“免耕”技术
“免耕”技术又称免耕垄作覆盖技术,是一种作物播种前不犁地、收获后不清理,直接在原茬播种,最大程度减少土壤翻动的耕作方法。“免耕”技术有利于保持土壤的原生性质,培肥地力,起到保土保墒、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但该技术对土壤和作物条件有一定选择性。我国主要大豆品种为旱作大豆,主要大豆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干燥,存在水土流失等现象,尤其适合推广使用“免耕”技术[6]。我国是世界上免耕技术发展最全面的国家,我国北方地区旱地免耕栽培模式主要是玉米-大豆免耕轮种,实践证明,运用这种“免耕”技术对作物的增产增效效果非常明显。
2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
2.1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快速、经济实惠的需要。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生态特征和适应范围,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状况大相径庭。以最适合您当地情况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必须仔细挑选种子,除去各种病害颗粒、爆破颗粒、杂交种,选择一种饱和、大、清洁、健康的种子,还需要80%以上的纯度,才能达到好的、均匀的生产需求目标。
2.2地块选择,优化整地
地块选择要保证该地具有较强的水肥能力,保证透气性和渗水性良好。保证所选地块周围有充足的水源及交通便利,便于灌溉排水以及运输车辆的进入。保障科学的打垄作业。根据大豆的植株特点,灵活开展生产工作,利用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科学的技术手段,有效开展生产活动。
2.3科学施肥
大豆生产不仅关系到大豆产量的增加,而且关系到肥料的经济性。肥料是根据豆类生长要求用于营养的,但也必须知道土壤养分供应的能力,必要时确定肥料的种类、数量、持续时间和施用方法,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基肥应该包括全部有机肥、磷肥及部分氮肥,缺钾地块应施用钾肥,有机肥施用量每667m2为2-3m3,磷肥可用过磷酸钙与磷矿粉;种肥以速效性磷肥为主,配合少量微肥及氮肥,为促进大豆根瘤菌的形成,增加根瘤数量,早固氮、多固氮,可采用根瘤菌剂拌种,每667m2用根瘤菌剂200-250g,增产效果显著;另外在花荚期对叶面喷施1%-3%过磷酸钙、0.15%钼酸铵溶液或0.1%-0.15%硼酸溶液375-750kg每公顷,可以改善大豆品质并促进早熟,在大豆花荚期对叶面喷施微量元素钼、硼、锌、锰等,有增产效果。
2.4大豆的病虫害防治
注意观察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充分发挥大豆的补偿能力和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适量施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农药,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作物受害水平以下。适时播种、合理轮作等农业措施可减轻虫害。防治大豆病害的最有效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合理轮作,采用不带病的种子。在病害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化学防治。
2.5科学田间管理
播种后至出苗前一般有3~4d,将杂草消灭于萌芽状态。每667m2可用72%都尔乳油100~180mL,配成药液喷雾封闭土壤,喷洒避免重喷和漏喷,可以有效地防除狗尾草、牛筋草、青葙(野鸡冠花)等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小粒种阔叶杂草,而对多年生杂草效果差,其中,45%的豆草畏对打碗花、香附子等多年生杂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出苗后可用盖草能等消灭单子叶杂草,使用时土地温度较大效果更好;喷药时对准豆苗行间喷洒,可以减少药物对豆苗的危害,而且效果较好。
2.6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的早晚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收获过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百粒重、蛋白质和油分的含量均低;收获太晚,籽粒失水过多,会造成大量炸荚掉粒。要想提高大豆种植的生产效率,就要做到适时收获。如果大豆茎秆呈暗灰褐色,就表示大豆成熟时间较长,质量过于成熟。大豆成熟后豆荚炸裂,容易降低大豆的产量。应该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早晨或者傍晚时收割,此时不易造成豆荚炸裂。在多阴雨的季节要抓紧脱粒,以防止霉变确保丰收。
结束语
大豆生产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大豆生产,尤其是对大豆栽培技术的科研投入占比很高,这种政策优势有利于提高大豆生产技术研发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豆的种植栽培技术不断得到完善,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十三五”规划以来,农业生产栽培技术的研发愈发得到重视,大豆的生产栽培技术工作也将迈向全新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刘先文.大豆高产种植技术[J].吉林农业,2019(15):31.
[2]张祥海,夏杰,黄修君.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农业,2019(13):40-42.
[3]李秀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浅谈[J].现代农业,2019(07):49-50.
[4]曾钦伦.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9,13(18):24-25.
[5]吕琳,李子寅.大豆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0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