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图例整合与创作的方法和过程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温国添
[导读] 当前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许多图例都不太符合教学实际要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不到较好的作用。

清远市清新区第三中学   温国添  511800

【摘要】当前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许多图例都不太符合教学实际要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不到较好的作用。如果对一些现有生物图例进行合理整合或者创作一些更适合教学的新图例,新的成品将能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生物学图例 图例整合 图例创作 方法 过程
        生物学图例,包括图片、图形、表格、符号、线条、式子等包含图像信息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图例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较容易地弄明白教材中所阐述的内容.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利用图例来辅助教学。
        就目前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来看,合适教学用的图例并不多。教师们对现有生物学图例进行整合或者直接去创作新的图例,才能得到合适用的生物学图例。若它们基本符合学情需要,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适当对它们进行加工修饰即可。若它们不符合学情需要,则要另外创作新的图例了。
        1.生物图例的整合
        生物图例整合的基本过程是:图例搜集 → 按需加工 → 整合成品。
        1.1图例的搜集
        图例的搜集,包括搜索和采集两个过程。搜索的对象可以是书籍、刊物,也可以是网站、网页.相同的图例,我们应尽量选取较大和较清晰的图例版本。
        找到需要的图例后,再对这些图例中对我们教学有用的部分进行采集了.如果是书刊上的图例,可以通过复印、扫描、拍照等手段采集;如果是网站或网页上图例,可以通过下载保存、截图另存等方法采集。
        1.2按需加工
        1.2.1加工前的准备
        准备一:工具或工具软件的准备。对图例进行加工,要有一些工具来辅助,如纸、笔、橡皮、尺子、电脑、图像编辑软件。准备二:知识点的关联性文本.一个整合图往往包含丰富的关联性很强的知识内容。把各关联知识点用最简练的文本书写出来,在图例整合过程中成为对图例进行有效整合的依据。
        1.2.2加工过程
        对单个图例的加工,就是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饰。如调节其亮度、对比度、色彩浓淡等。对多个图例的整合,首先也是对图例进行初步调整和修饰;然后,再根据需要对它们进行旋转、裁剪、拼接等,最终使多个相关的图例融合成一个图例。
        1.3整合成品
        即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在图例的合适位置上,标注上适当的符号或文字内容,必要时还要作好注释。
        下面,我用一个实例说明“生物图例的整合方法和过程”:
        在“尿的形成过程”一课中,教材中(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64页)有相应的插图——“图11-6尿的形成示意图”。但此图标注简单,不能充分反映尿的形成过程的细节内容。因此,这个图有必要进行整合。
        首先,列清单。即把整合图例的“知识点的关联性文本”以清单形式列出来:①尿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滤过作用涉及到的物质变化: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细小的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中;③重吸收作用涉及到的物质变化: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回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里,尿素、少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等不被吸收;④各种管道里的液体:流入肾单位的血管中流的是含较多尿素等废物的动脉血,流出肾单位的血管中的是含较少尿素等废物的静脉血,肾小球里流的是动脉血,肾小囊里装的是原尿,肾小管末端流出的是尿液。
        然后,整合图例。先把教材上的“尿的形成过程”图采集为图片,或者从网络上搜索跟教材一样的图片;再利用图形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合适的标注。整合过程如下:(1)图例搜集;通过搜索网络并截图采集到的与教材原图一样的图。(2)按需加工:调整图的亮度和对比度使其更清晰。(3)整合成品:根据学情需要,依据“知识清单”利用简单的图形编辑软件对加工后的图例进行适当的标注,形成成品。
        2.生物图例的创作
        基本过程为:构思草图 → 绘制草图 → 修改成型。
        2.1构思草图 即针对需要创作图例的教学内容构思出大概的图形轮廓。
        2.2绘制草图 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纸笔手绘;另一种是电脑绘图。
        2.3修改成型 即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对草图中的某些“重要部分”进行标注和注释,然后在图的下方附注“图的名称”。
        下面,我用一个实例说明“生物图例的创作方法和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章第1节中关于“显微镜的使用”这一部分内容时,其中“如何对显微镜视野下偏在一边的物像进行位置调整”这个知识点比较难突破。我创作了新图例,解释了“显微镜视野下物像位置调整原理”图实现了直观教学。
        (1)构思草图:
        首先,列出基本要点:①物像是倒像;②成像物体是随玻片移动的,其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一致;③物像的移动实际上是成像物体的移动造成的;④成像物体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然后,构图:用一个圆圈表示显微镜的视野,用一个实线正方形表示物像,用一个虚线正方形表示成像物体,画出物体移动造成的物像移动前后对比图。然后在图中标出关键的“原理性文字”。
        (2)绘制草图:
        根据以上构思,利用纸和笔来手绘草图。如下图所示(图2-1)

 

(图2-1)                (图2-2)显微镜视野下物像位置调整原理解释示意图
       (3)修改成型:
        在图2-1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需要,对图形和文字进行修正和完善并附加一些总结性的文字。然后,在图的正下方标明图例名称“显微镜视野下物像位置调整原理解释示意图”.最终得到了成品图如上图(图2-2)
        生物图例的整合与创作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情需要,对图例中的关键元素进行合理标注和注释,才能达到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亮涛.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建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张茂军.概念图的绘制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0.8?
[3]任守运.在Word中直接绘制复杂生物学图形.生物学教学,2011.4
[4]高瑞云.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有效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新时代教育?学生版,2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