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建筑再利用的场所精神营造 ——以浙江省西段村砖窑厂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4期   作者:楼紫霞
[导读]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部分乡村产业被淘汰,随之相应的产业建筑被废弃
        楼紫霞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部分乡村产业被淘汰,随之相应的产业建筑被废弃。然而在乡村产业建筑的空间中蕴藏着历史、文化、情感等宝贵价值。本文以场所精神营造为出发点,利用乡村产业建筑为载体,结合西段村砖窑厂更新方案,论述在改造过程中如何更新乡村产业建筑遗存并触发其“方向感”与“认同感”,以达到乡村产业建筑遗存的再利用与优化。
        关键词:环境保护;旧建筑再利用;场所精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地方对养殖业、砖窑厂等容易出现环保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治。环保政策摩肩接踵,遗留下大量产业建筑使其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浪费。政策引导下,促使了乡村大部分产业的转型升级,为遗留的乡村产业建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乡村产业更新及其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
        乡村产业是指以村庄资源为原料,从事传统产业的制造业,即原料依靠农村供给,农民主要从事生产性劳动。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实现乡村产业上的更新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浙江省文成县百丈漈镇响应国家的号召,创建了天湖闲情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对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产业建筑遗存的更新,必须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需求,结合自身的价值功能,体现最大的社会价值。二、由于旧产业建筑空间粗犷具有充分的可塑条件,空间改造再利用应该在原有建筑结构允许条件下,融入更具创意的设计内容。三、遗存的产业建筑往往是该区域的地标性建筑,因此在发挥功能价值的同时也要提升其外立面的视觉效果。四、在整修建筑的同时满足功能需求,重视对建筑的营造,提高整体环境状况。
二、旧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精神的营造
        场所是人们逐渐认识一个空间并赋予它价值之后,它便成为场所,场所具有安全感。产业建筑原本就是生产活动发生的场所,经过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空间转变为具有安全感的“场所”。这就是相关的场所精神即“方向感”和“认同感”。首先方向感代表了人们在环境中生存并对环境进行感知形成的情感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影响着建筑给予人的方向感。从建筑主体看,从形式,布局、结构等方面与气候和谐共生这就决定了建筑的主要特色。人工要素就是把现实的情况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存在一定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伴随着设计师对自然要素的理解。其次是乡村产业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精神的认同感营造。乡村产业旧建筑是当地村民生产活动的场所之一,承载了一代人的劳动文明。功能上植入精神意义场所,通过重塑生产场景使游客参与其中。形式上,以旧建筑为主导,维护原有的场所普遍性元素,使场所感以立体的方式呈现。
        三、基于场所精神营造的西段村砖窑厂更新改造设计
        西段村位于百丈漈镇,建筑区域地势平坦,烧制区砖窑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高度6.5米;砖块运输区建筑面积 1490平方米,建筑高度3米;材料堆砌区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高度3米;砖块干燥区域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建筑高度3米,原有建筑形态较完整。改造中首先是对场地中遗留较为完整的以及象征感较为强烈的形式进行合理整合。场地除去部分砖块脱落,原有建筑外立面及结构均完整无缺。在单体设计中,将砖窑主体建筑加固改造利用 ,形成建筑的场所记忆节点。方案中,通过对原有场地的调研挖掘光与材质之间的联系,形成特殊的场所氛围。由于场地温和湿润砖窑主体二层空间沿用原有的行架结构,拆除部分屋面亦保留屋面骨架,采用屋顶开窗的方式,满足通风采光的硬性需求,并给予美感(图1)。其次在基地中原有建筑占地较多,所以仅保留风貌较为完整的砖窑主体以及运输建筑场所,在场地主题景观的设计上,利用原有的生产工具鼓风机以及运输轨道和轨道车,从室内延伸至室外,赋予观赏和休憩功能(图2)。人们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在砖窑厂的改造中对局部进行遗留和再利用,让受众能透过具体内容看到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场地自身的产业性质。  
                
        四、结语
        本文重点描述了场所精神如何在乡村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中较为完整地体现,探索基于场所精神营造的乡村产业建筑遗存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一方面从场地固有肌理出发,提炼和修复基地中的场所感元素,将其象征化,运用到场地改造中,形成场地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它重视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知,利用场地载体与自然环境碰撞产生的氛围激发人们的认同感。更新再利用其本质是回顾历史,使历史文化用另一种方式体现在建筑中,延续建筑的生命,激发当下人们对所处环境的一种思考。利用场所精神深层次地提炼具备人们方向感与认同感的设计语言,为乡村产业建筑遗存更新与再利用提供新的思维脉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R].北京,2016.
        [2]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徐艺文,常江.基于场所精神营造的枣庄中兴煤矿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工[J],工业建筑,2017,07:63-67.
        【作者简介】楼紫霞(1996.04-),女,汉族,浙江省台州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