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军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凯里市 556000)
摘要:多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独特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越来越代表着体现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民族体育纳入高质量职业培训是有兴趣的。本文将传统民族体育作为高影响力体育与策略研究的一部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体育策略
引言
国家传统体育是中国历史上各国人民举办的一种文化驱动的体育形式,目的是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体育能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等学校,弘扬体育传统和民族传统发展,深化党的领导和民族精神,据党的第十九大报告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中国人民就没有伟大的复兴。“传统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体质的文化特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无价之宝。中国人民历史沿河近5000年来,不同文化留下了精神繁荣。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涵盖了民族、传统和体育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表明教育、竞赛、表演和休闲娱乐等功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功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经受考验和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创造、选择和发展起来的,有效推动了我国中华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人们的现代观念中仍然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其运动方法至今仍适用于各个民族。
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体系的理论依据
民族国家并非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国家建设也面临需要不断解决和协调内部族群文化矛盾冲突的艰巨任务。作为族群文化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决不能成为制造民族纷争的导火索,而应强化国家认同,成为增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纽带,造福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强化民族国家建设的认识基础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应该是对其实践层面上的抽象概括,并且能够为后续发展、实践做出引导。国家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作为文化事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从结构上可分为“物质实践”“社会关系”“价值观念”3个维度。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实践”,包括了“技术、器械、器具、场地、服装”等,反映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场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关系”,包括了“组织方式、传承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等,反映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场域中人与人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观念”,包括了“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反映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场域中人与自我的关系。以上3个维度互相依赖,互为基础。某种意义上讲,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演化正是指这3个维度上的发展演化。文化发展的整体性,使得我们必须系统、完整地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人为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不仅会带来认识上的偏差,而且会导致理论体系构建的不完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实践领域正确处理这3种关系提供指引,具体而言包括如何指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物的保护与挖掘、如何处理民族传统体育内部的民族关系,以及如何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中民族精神与价值。
三、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是我国传统体育的直接沟通渠道,我国传统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是发展和保护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在保护民族认同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也有责任传承和传承中国传统体育。因此,传统民族体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是根本的解决。同时,学校教育是传统民族体育不断完善的中间环节。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发展体育传统体育,不断适应我国传统体育,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身体特点,保持我国传统体育的特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高等教育机构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因此传统民族体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摇篮。为了充分发挥其效益,传统民族体育是培养学生传统体育精神和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提供传统的体育教育。旨在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等体育的融合,探索传统民族体育与传统民族体育的融合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师资是关键
以"工匠"精神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强传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邀请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大师和教师进行学校交流和教学,引进传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担任教练员。根据新的教育内容,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参与传统体育技术内容的培养和学习,了解规则,了解民歌传说,提高历史文化背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科学组织教学形式,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结果,许多高职体育教师有效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实际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组织、教育的形式提高了体育教育的效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时机,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亲和力,让学生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可以开展健康和养生体育,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可以开展竞技类体育教育。李老师在实际教育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实际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为了使教育内容更接近生活,为学生创造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了“竹竿舞”的教育内容。一、教育工具:3 ~ 4米竹竿(竹竿必须是直线),竹竿两端厚度太大的差异,不能有多条丝带(红色和绿色)。李老师把40厘米左右的丝带均匀地系在竹竿的两端。二、教育场:宽敞的操场,两边的学生教师自己安排,对方一组学生打撑杆,其余学生自觉排队准备跳踢踏舞。李老师利用“竹代舞”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魅力。学生们在跳“竹竿舞”的过程中要步伐一致,思想要团结。因此,“竹代舞”的教学方法对今后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帮助。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加未来“全民健身”群众基础,为实现“体育强国”注入动力,为“健康中国”增添信心,坚定我国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蕾,丁闯,王学住.基于“素能本位、理实一体”视角探析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必要性[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08):81-82.
[2]余乐.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策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3):151.
[3]陈观亮,邱郁.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06):59-61.
[4]高龙.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1,3(09):88-89.
作者简介:尹军(1983.10),男,汉族,湖南祁阳人,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少数民族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