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胡冰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是就小学生
        胡冰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丁家湾小学,湖北 十堰 4426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是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比较呆板、单一,一般难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和多向性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知识,探索规律,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学习方法。基于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教学;学生思维;获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课就代表着就是进入了学习状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这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很重要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创造性想象、对不同对象的想象、知识点的思维创新。
2 研究意义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大脑活动的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转变自我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浓厚的知识探究欲望,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思维广度及深度的拓展,最终实现智力的提升[1]。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敏性的提。数学思维的灵敏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迅速,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促使其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思维,提高大脑运转的速度,尽快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促使学生由形见数,转变思维的角度及思维的方法。简而言之,在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及时、快速地思考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2)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拓展.数学思维灵敏性的提升能够直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可以说,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数学思维能为各个学科服务。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培养
        3.1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在开展数学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选择有效的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自身合理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对于数学,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都有所注意,并且能够有助于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数学学科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推理、抽象概括与综合分析等多项内容。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逻辑辨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快速解决,想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
        3.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对学生今后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2]。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前精确地为学生设计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积极回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效提高课堂知识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教学“2/5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先圈出百数表中的数字,再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较难发现。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做好教学引导工作,让学生横着、竖着、斜着观察数据。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3.3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数学知识中,有许多关于计算的学习环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相关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地对自己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学完一章后,要养成总结和总结的习惯,这样,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另外,对于章节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应该对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做一定的分析,因为不同的章节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存在的。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追求,这样才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在提问过程中更好、灵活地掌握各章内容之间的联系。
4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培养措施
        4.1 问题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充分揭示了怀疑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问题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就被教师带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问题,如三角形具有不易稳定的特点,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同学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4.2 翻转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案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所以需要对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进行改革。教师需要将课堂主体转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应当做好引路人的身份,积极对课堂的气氛进行调整,如果气氛过于活跃,则需要进行一定的打压,但如果教学环境过于沉闷,又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保证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如果涉及到距离和时间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活动课程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验,要求学生在操场上进行奔跑,并且对跑步时间和跑步速度进行记录,然后现场初一到应用题让学生进行演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发现速度、时间以及距离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师生游戏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并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4.3 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作为数学思想中的一种,主要是探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小学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较为简单,学生们利用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处理,从而降低理解难度,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方法。对此,教师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应当在注重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和应用这一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一些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其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通常情况下数学概念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形象性的表达,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也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当下的教学环境,数学思维方法被需要广泛运用,才能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解决问题,才能利用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进行专项训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有规律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建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浅析[J].神州,2017(34):127.
[2] 张晓翠.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青年时代,2016(8):2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