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张贝
[导读] 在“以生为本”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张贝
        湖北省宣恩县第一中学    湖北 恩施 445500
        摘要:在“以生为本”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设计精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被教学活动所吸引,进而自主活跃思维,并积极在教师的组织下与教师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互动。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融合生活资料,设计精彩导入活动;进行合作探究,设计精彩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表现,设计精彩实践活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主体性;发展策略
        引言: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地理素养是在不断发展的,且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长期的地理学习中,也体现在每一次地理课堂上。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课堂的不同进程,应用不同的师生互动策略,逐步增强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够随着自身的地理素养一同发展[1]。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应当注意应用“以生为本”和“生活即教育”等理念,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融合生活资料,设计精彩导入活动
        地理是一门适合应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学科,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原型[2]。基于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目的,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用案例介绍一点简单的生活资料,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相应生活现象、本节课主题知识的理解。如此,课堂导入便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介绍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彩互动活动。
        以教学《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为例,今年全球各地都频发各种自然灾害,教师可以国内“战士们”抗险救灾的短视频为例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晓的各类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灾害的成因。首先,教师展示视频片段:战士们于淹没腰部的水中将群众或背、或拉到救生艇中;战士于洪流中划着小艇追赶在水流中沉浮的群众,然后以精湛的翻艇技巧将无力上艇的群众救上小艇。然后,教师提问:这是可爱的战士们抗击洪灾的图鉴,而洪灾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种自然灾害,除洪灾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听说过或者经历过哪些自然灾害呢?受视频内容影响,同学们情绪变得有点沉重,但是也表现出较强的发言积极性。比如,学生甲:还有泥石流,这在暴雨之后很容易出现。我老家以前就是在连续几天暴雨后出现了泥石流,幸好那次没有出现伤亡,只是封了一段时间路;学生乙:地震,四川那边频发地震,我一个亲戚来这边上大学的时候便向我吐糟过经常能够感受到微小地震……在学生们进行发言之后,教师便可以顺势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与教材,对自然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
二、进行合作探究,设计精彩学习活动
        合作探究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良好教学方式,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较为庞杂,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点也有较强的联系。在教学或者复习阶段,若只凭教师讲解内容,那么课堂便会变得了无趣味[3]。

对此,教师可以应用“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们以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的方式完成对“知识树”的探究和梳理。
        同样以教学《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为例,在学生们结合现实分享了自己对各类自然灾害的了解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问题如下:自然灾害的确认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自然的异变,第二是受到损害的人、资源、财产。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分析、总结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国内的典型受灾区域、世界的典型受灾区域。第一小组阅读教材图,分清各类灾害的分布地区,并分析原因;第二小组根据教材提供的台风形成原因解释,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区的形成原因;第三小组……在教师发布任务后,学生们开始有序进行合作讨论。以第一小组为例,甲同学:不同的自然灾害的诱因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来分析。乙同学:比如海边因为靠海,所以受台风灾害大。分析下来,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海面没有障碍物,风的前进不受损耗,第二是海面冷热空气差异大,容易起风为台风形成提供助力。丙同学:同理,洪涝灾害可能与河流有关……如此,学生们能够有的放矢,其主体性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地发展。
三、引导学生表现,设计精彩实践活动
        实践是高中地理不可被忽视的教学环节,许多教师在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下,为学生布置了众多实践任务,但并没有设计任务检验、分享的方式[4]。也就是说,教师并不希望学生们会认真完成这些任务。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压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实践任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校内展示的机会,以此使学生收获实践力、成就感,得到主体性的发展。
        还是以教学《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为例,在这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为学生设计“收集自然灾害生存指南”的信息收集实践任务。并且,这一任务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们按小组收集完不同自然灾害的生存措施后,在组中交叉检验,避免将谣言或者错误措施当成正确的措施。比如,甲小组收集地震的相应生存指南,一位学生将“射线云归纳在地震预示之中”。教师在检查到学生的这一成果时,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否认,而是应当让学生以“地震云”等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让学生分辨假说和实际指南的区别。在各小组完成资料收集与检验之后,教师可以与学校的广播台联系,划分出一段时间的放学后广播,引导学生们在广播中分享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如此,教师能够让学生收获巨大的成就感,还能够提升学生对其他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主体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即教育”、“以生为本”等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融合生活资料、组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表现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理论探究环节、实践分享环节能够逐步体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并使这些教学活动变得精彩。如此,教师便能够让学生积极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魏丽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J].高考,2020(11):109.
[2]范凤英.解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途径[J].考试与评价,2020(04):4.
[3]蒋海智.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探讨[J].教师,2017(28):77.
[4]袁冲.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激发[J].内蒙古教育,2016(3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