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智
四川省攀枝花市南山实验学校 617067
摘要: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是基于导学案,围绕新课程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问题这一主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掌握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合问题导学教学,可以激活初中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引导初中生形成数学探索意识,对增强教学成效有积极价值。基于此,以下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
常言道,问题才是引起人思考的关键所在,只有面对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赋予人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也应当融合这一理念,问题导学法与教学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与意识,让初中生更有效地掌握代数与几何的知识难点,不仅能够让自学意识形成在学生的思想体系当中,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将手、脑结合,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规律,实现将数学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进行情景式教学
问题导学法特点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但是教师在采用该方法时应该灵活应用,在进行课堂教学不应该整节课都是在进行数学问题的提问,选择创设问题并进行情景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情景中并将知识点进行实践,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讲解概念以及课本知识来帮助学生们对于三角形拥有一个基本认知,随后运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形状以及特征,同时教师根据知识点来巧妙进行提问,例如,平面图形之间的特点等,通过情景式教学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数学水平。
二、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提出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并逐步地增强学生提出更有价值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概率”一课中,教师在讲授主要内容之后,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给学生举例:“同学们玩过扫雷吗?你们知道扫雷中雷区的概率是如何计算的吗?”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主动听教师的讲解,并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解进行分析,找到扫雷的技巧。然后教师将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探讨问题,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概率案例,并评价谁提出的问题最好,该过程不仅锻炼到了被提问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提问学生的数学逻辑。此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学生A问学生B“抛出一枚硬币,获得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反面的概率是多少?他们的概率相等吗?”学生C问学生D:“在一个盒子里装6颗红色的糖果,3个黄色糖果,4个绿色的糖果,那么送盒子中任意抽取一个糖果,摸出红色、黄色、绿色糖果的概率相等吗?他们的概率都是多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都想要提出能够让对方无法简单解决出来的问题,该过程体现了其对问题的掌握与了解程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发挥问题导学法的思维引导作用。
三、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问题
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保证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数学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在设计数学课程相关的教学问题时,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来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除此之外,所设计的问题需要具备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所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另外,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必须考虑,不能提出难度过高或者过易的问题,避免学生无法解答或者无所帮助。而在进行提问模式的选择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化的模式,将学习内容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四、基于问题导学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学生解题的思路。问题导学的教学融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任课教师在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逐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概念,为了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向其提出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角为50度,问其他两个角的度数?”学生在惯性思维下通常将其当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借助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定理,计算出等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分别为50、50、80度。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该角是底角,不能是顶角呢?”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其为顶角的情况,满足题干条件,进而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计算,得出65、65、50度的答案。借助以上例题,让学生充分认知到思考问题不能片面,引以为戒,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中发散性思考,推动自身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将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知识体系构建
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构建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并且在总结时需要经常进行“分段式”的知识总结,比如,一个知识点学习完成之后就进行总结,在总结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要仅仅局限于问答式提问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知识特点,对学生进行填空、判断等方式的“提问”,通过这些方式及时的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通过多样式的提问,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在学生理解之后适当的进行知识点的相关扩充,促使学生对知识点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结束语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既要遵循学生存在的个性化,也需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出发,转变教师教学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掌握主动权,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而且教师还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借助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思维地转化,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刘建华.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4):35.
[2]杨阳.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8):19-20.
[3]单宝芹.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