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红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摘要:本文通过在园林专业课程中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科学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表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园林 专业课程 教学评价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文件中指出:“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对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苗木生产》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研究,探索构建包括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和多元评价反馈在内的评价机制,适用于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模式的需要。
一、问题提出:
《园林苗木生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会受限于个人视角、经历、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对于学生的评价。评价模式从方式、方法到手段,强调的是量化评价,注重的是结果,每学期学生的评分比例为平时成绩占50%、期中成绩占15%、期末成绩占35%,最后的结果是学生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训练过程。《园林苗木生产》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结果性评价不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更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
二、研究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荷烈治所言,“在一个除了考分以外很少有反馈的环境内,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把成绩看作无用的猜测游戏,常常不再努力。” 在《园林苗木生产》的教学中,需要建立一个客观的、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拓宽自己的视野, 以后能在不同的平台上各取所需, 发挥各自的潜能, 进而各展所长。
三、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建立《园林苗木生产》课程的教学评价模式,该模式评价对象为学生,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评价量表的形式体现。
2. 研究内容
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老师或社会专业人士,评价的阶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的形式可以是互评、自评或他评,评价的内容为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评价的结果以评价量表的形式来呈现。
以下以《园林苗木生产》中的任务《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播种》为例来说明:
课前任务描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播种对象,查找其相关资料,制定播种方案。
通过课前布置任务,制定评价量表(如表1),评价的主体为学生,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使其更清晰的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很好的指引性。
课中任务描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前制定的播种方案实施修改,根据修改后的播种方案进行播种操作。
制定课中评价量表(如表2),对学生的方案陈述、方案实施进行评价。通过课中小组互评,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改善,课堂教学的参与率得到提高,学生在竞争的意识下,毫不保留的将本组的看法表达出来,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师评的方式,对于技能的操作给予正确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课后任务描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制定播后养护管理方案并实施。
.png)
课后作业是写一份实训报告,让学生制定管理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方案来实施管理。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效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后,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来判断管理方案的有效性,以课后评价量表(如表3)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此可以判断学生课后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png)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如表4),关注学生对整个任务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情感意志等,综合评价学生。
3.研究成果
通过在《园林苗木生产》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元评价模式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提高,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都有进步,专业技能操作和综合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四、 结论
通过在《园林苗木生产》课程教学中改革评价模式,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有所成,引导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6]袁文.构建中职学校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2013(17):86.
[2] 孙伟国,马晓波.基于多元性理念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探索[J].职教通,2012(2):48.
[3] 潘惠敏.中职英语课堂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探索[J]. 成才之路,2012(30):22.
[4]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