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 胡琴
[导读] 初中阶段的大部分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以课本选文为核心进行展开的

        胡琴
        上海金山杭州湾双语学校  2015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大部分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以课本选文为核心进行展开的,在课本选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文章创作技巧与方法等多种语文基础能力和基础素养进行培养,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最关键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得不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出路。本篇文章通过探究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小说阅读学习的兴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 初中语文 小说阅读教学
        引言: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才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充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比较教学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常来说,比较教学法就是从两篇或者两篇以上的文章的共同点和相似点出发,对文章之间的差异与不同进行比较,通过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视角,借助文章之间相同或者相关性较强的因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立体、更加直观的学习方法。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相关论述
        比较教学法的产生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拓展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在语文选取课文之间的相似性,课文之间写作方法、写作技巧、词汇、修辞等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似,这种相似使得两篇或者几篇在创作中、在内容中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课文产生了一定的联系,留下了可比较的内容空间。文章创作过程中,作者会受到具有相似性、联系性的外界事物的影响,在相同外界事物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下,不同的作者可能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情感与思想、创作习惯,甚至写作风格。比较这些相似的内容、思想、情感,学生将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触摸到某种写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理念的概念与运用,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等多种不同的语文基础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文章的构造方式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的文章创作工具和技巧的应用能力也会提高,学生可以更加自如的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1]。
        为了降低学生初步接触比较教学法时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语文可能在进行小说的选择时,往往会挑选关联性更强的一部分文章,为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打下基础。尤其是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教材编修人员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进行了分组,设置了单元这一工具,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之间的文章具有更强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同一单元内的不同文章构建出了一个联系紧密又丰富多元的有机整体,同一单元内的小说,选自不同的国家、作者,表达有不同的情感与主题,但是也可能有时代下的共鸣、相似的风格、相似的结构与布局等,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简单的进行小说之间的比较,同时使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小说系统[2]。
        人类在比较事物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而初中语文课本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政治、社会等多年的信息,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与世界的重要渠道,通过比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小说中不同事物、不同人物之间的异同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使学生逐步培养出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思维。

这样学生在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各种社会事件与社会现象,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社会与世界遵循的规律,通过大量的观察与总结能够认识到社会运作过程中不同系统之间的共性,同时又能够尊重不同个体、不同部分的个性,使学生能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浅薄认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对于语文科目本身来说,语文知识包括但不局限于汉字的发音、形式、含义、短语、句子等多种元素,不同的语文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构进行组合,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语文系统?而通过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庞大而复杂的语文系统中把握核心部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使学生更高效、更准确的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比较教学法,能够使文章的核心部分独立出来,使文章模糊的部分更加清晰,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比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及案例
        为了更加清晰的阐述比较教学法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这里我们将以《城南旧事》和《童年》为具体案例,来展示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站在英子这一童稚立场上,对主人公的童年时期的时间进行了回忆,通过对主人公童年时期北京城内的一系列事件以及景物的回忆与描写,来表达作者在成年后对童年时期的怀念与不舍。而《童年》则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的童年生活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记述自身童年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整体基调上,《童年》由于记述了作者本人在童年的苦难遭遇显得更加的深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决定了这两篇文章的差异性,但两篇小说同时都是建立在童年这一时期,又为两篇小说进行比较提供了基础。
        《城南旧事》中,冬阳下走来的的骆驼和缓慢悦耳的铃声使作者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同时又发出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的感慨。作者出于想念童年的这一情感,开始回忆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篇小说以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作为深层结构,在对童年的回忆中,作者不断的以“离去”这一情感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内外两层结构的结合与互补下,小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与阐释,包含了作者绵延不绝的乡思乡愁,是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而《童年》则是高尔基积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写成的一部小说,充满童趣。它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通过思考和感悟,抒发童年的欢乐和初涉人生的艰难苦楚。比如,他始终记得父亲下葬时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只小蛤蟆;他喜欢在雪地上观察小鸟,喜欢在花园里营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阅读《安徒生童话》,并由此不时感到惊喜和感悟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这两篇篇文章进行比较,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的把握“童年”这一同样题材下,不同作者、不同情感、不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小说的特点与异同[3]。
        结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是要建立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上,那么在进行比较时就要尊重不同事件、不同文章的客观联系,理解并尊重不同事物、不同文章之间的差异,坚决杜绝主观臆断式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尽可能循序渐进,按照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顺序对文章内容进行比较,把握好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尺度。比较教学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比较过程中,最终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虹.PBL教学法在初中外国小说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20(01):47-49.
        [2]马骋.比较教学法浅议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140-142.
        [3]唐碧云.语文比较教学法简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27-229.
【作者简介】胡琴,出生1987年9月~,性别女,汉族,籍贯江西龙南,硕士研究生学历,初级职称,从事的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