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铁行车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刘思佳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形成行车安全风险的原因,结合地铁车务作业和管理特点,提出地铁交通控制行车安全风险对策,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等对策,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地铁行车安全。
        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形成行车安全风险的原因,结合地铁车务作业和管理特点,提出地铁交通控制行车安全风险对策,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等对策,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地铁行车安全。
        关键词:地铁;交通控制;行车指挥;风险分析;安全管理
        1地铁交通控制行车安全风险影响因素
        1.1设备因素
        地铁交通值班员来自于普速地铁交通值班员,因为地铁和普速地铁设备的不同,操作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例如,部分交通存在按钮设置过多、按钮有效信息显示不充分等情况,增加了人工办理接发车进路错点按钮的概率;不同站场之间的操作需要进行界面切换,不利于及时准确操作信号设备;有关报警信息提示不醒目、信息数量过多、重复报警等,部分与行车无关的信息也进行提示,给人工确认、准确判断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地铁设备本身也存在差异,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及其操作方式各具特色,在地铁建设初期因各方面原因,形成同一交通内不同车场间、不同线路间使用不同厂家设备的现象,这就产生了因设备不同造成的兼容差及操作方式有差异等问题,给设备操作及运输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运输效率的同时也给作业安全带来隐患。
        1.2人员因素
        地铁交通控制行车组织由交通值班员完成,负责命令核对、办理进路、开闭信号、故障处置、车机联控等工作,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人工操作,致使工作强度提高,工作压力加大,作业人员在操作时可能会疏漏一些环节或在操作方面出现一些失误,而且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不同的作业人员或同一个作业人员在不同的场景下安全风险系数均不相同,因而在交通控制下,人的因素成为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设备操作失误、应急处置不当、标准化作业不到位等,尤其是在作业量较大或多方向交通,当列车大面积晚点时,交通值班员在人工办理列车进路过程中容易忙中出错耽误列车。
        1.3管理因素
        交通控制下的地铁交通作业一定程度上与普速交通类似,但地铁在运营、维护、设备、技术、作业等方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是普速地铁无法比拟的,因而目前地铁交通的管理模式与作业特点存在不匹配问题。例如,交通行车人员配备较少,班组管理和日常管理疏松;集控站不编制《交通行车工作细则》,统一执行地铁局集团公司规章,站段级规章制度相对薄弱;行车作业量较客运作业量占比较小,产生管理重心偏移等。可见,地铁交通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应从普速地铁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形成科学高效的地铁站段管理模式。
        1.4作业因素
        常态化采用交通控制的交通,如天津西站、北京西站,均属于大型的客运枢纽站,站场结构复杂,接发列车方向多,日常作业繁忙,本身就是较为关键的运输节点。行车人员不但要协调旅客运输、运转之间的联系,还需同列车调度员共同确定到发线运用调整,因而在现有的地铁作业模式下,工作强度较大。通过查阅近期的地铁事故案例发现,枢纽站在人工排列进路这一作业环节也较容易出现问题。在突发自然灾害、设备故障、地铁交通事故或其他危及行车安全等特殊情况时,调度指挥模式将由中心操作方式临时转为交通控制。
        2地铁交通控制行车安全风险对策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作业安全的基础保障,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严密、不符合现场实际等均会对运输安全造成影响。地铁因其不同于普速地铁的独特性,应建立适用性、可操作性、规范化的规章体系。一是要结合技术资料、作业实际、设备特点,制定岗位作业指导书,明晰日常作业流程及安全措施。

二是根据规章文电及应急预案,制订岗位作业手册,规范应急处置流程及标准。三是对规章制度实行动态化、电子化管理,避免新规章执行滞后及过期规章废止不及时等造成的安全隐患。四是保证规章制度的专业化管理,避免以普速化模式管理地铁。五是要结合现场设备变化,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应的作业程序、制度及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作业过程安全有序。六是健全管理岗位的安全职责、工作流程及标准,明晰安全管理内容,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实现安全风险管控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2.2加强安全风险研判
        利用安全事故、设备故障记录等大数据,以日常安全检查历史数据为重要依据,结合交通实际,综合分析人员、设备、管理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摸索、反思,总结、掌握日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风险点,建立安全管理风险库,全面准确掌控安全风险,对研判出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制定具体的控制风险和消除风险的措施,进行严格管控和预防,定期组织安全风险研判,查找薄弱环节、确定重点环节,并根据设备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抓好安全风险的日常监控,为消除安全风险提供可靠依据,做到超前防范、超前控制、杜绝隐患。对照查表示灯、授权按钮、变通进路等特殊操作要建立健全作业指导书,加强风险提示,制定卡控措施,同时建立与设备部门及厂家的沟通交流制度,防范因不熟悉设备特性带来的作业风险。
        2.3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地铁交通控制行车应急处置的组织者是车务部门,交通应结合地铁常见设备故障针对本站设备及作业特点,对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进行超前预想,联合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等部门研究应急处置环节,形成统一的而非各系统独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特点、安全风险、突发事件等不同情况,制订针对性较强的专项应急预案,并建立站区联动机制和完整的联合演练体系。在坚持安全导向的原则下,不断修订补充和细化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置程序,明确职责分工并落实到各岗位,按故障类型,分门别类细化作业流程、处置措施,将安全关口前移,使应急处置规范化、流程化、模式化,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5严格落实作业制度
        地铁运行速度快、列车密度大,在交通控制下,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并且由于地铁交通管理人员较少,班组自主管理的作用和地位就尤为重要,因而需要通过深入全面地开展自控型班组建设,提高自控,加强互控,强化他控,形成自控、互控、他控三位一体的卡控机制,使职工自觉地执行自控、互控、他控的联控作业要求。完善、落实交通安全检查监督体系,科学制定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分工包保和量化标准,针对交通内车场与普速车场的安全侧重点不同,分别确定安全重点和卡控措施。落实干部盯控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盯控,对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关键作业实行重点卡控,严防“错办”,杜绝臆测行车,为地铁行车筑起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实现整个地铁网的安全运行。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地铁的快速发展,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地铁安全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确保地铁的安全和稳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因而应不断加强对地铁安全风险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交通控制行车安全风险研究。因此,结合我国地铁运输的实际和特点,通过深层次的辨识风险、研判风险,研究相应的应对之策,对于完善和强化交通控制下的安全管理,优化和提升地铁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重要意义。另外,还应重点研究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使地铁行车安全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确保地铁安全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中国地铁总公司.地铁技术管理规程:地铁部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2]中国地铁总公司.地铁运输调度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3]中国地铁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地铁行车组织细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