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8月第23期(中)   作者:伍燕多
[导读]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性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伍燕多
        湖南省耒阳市长坪乡中心校         421800
        摘要: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性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好习惯是从童年养成的,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人生之路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那么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特征:
        第一,习惯培养具有微观性。  
        第二,习惯培养具有长期性。  
        第三,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
        了解了它的主要特征,那么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一)听
        听,就是要倾听,细心地听取他人的讲话和阅读。要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细心和耐心地听。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和声音去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如教学《助人为乐》一课,上课开始,我播放了欧阳菲菲唱的歌曲《感恩的心》,并请同学们一起唱。此时的学生情绪被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产生听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1.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3.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对要讲的重要内容时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2.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3.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耳到手到,养成这种听写同步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二) 说
        说,就是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主要包括想清楚了再说、用普通话说、声音响亮地说、完整连贯地说等要素。有的学生比较胆小,不敢发言,还有的学生因惰性使然,不愿发言,我并没有任由他们放弃自己学习的权利,而是用各种办法鼓励他们发言。比如学习《亡羊补牢》一课,我就是让学生说你想对这个养羊人说什么?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另外有时还会在学生字时让学生进行“一字开花”或词语接龙的游戏。这样可以慢慢地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训练常在教学中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逐步加强对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三)读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读,就是在整个课堂的读书中要求他们,眼睛与书本相距一尺左右,要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根据某个人物的情绪和个性特征或者句子后面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会默读,并且做到边读边思考,养成在书上圈点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写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写字能力。”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即“背挺直,脚踩地”。达到“三个一”即:眼睛与纸面一尺,身体与课桌相距一拳,手指与笔尖相距一寸;另外要求做到卷面书写清晰、整洁、美观。对于写字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 :看。即先不急于教方法,花一两分钟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要写的范字,把每个部件都看清楚,把每种结构弄明白。
        第二步:找。即找最难写的字,最难写的笔画。
        第三步:教。这一步的教,不是我,是请自愿教字的小老师来教大家写字。
        第四步:说。即小老师教字,明明白白的说出来,提醒大家怎样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第五步,即最后一步:才是写。运用这五步教字法,孩子们写字兴趣很浓,写得很扎实。
        二、培养学生有计划的学习习惯
        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学习,学习不仅仅只是包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在德、智、体、美、劳中的一些收获,或者说通过一些实践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而是一个全方面的,所以,要想学好各方面的知识就必须做到按计划地进行学习。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拟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应该计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双休日和临近复习安排,那么关于语文的学习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一)、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那么如何预习呢?我这里有关这一点的三字口令,即“做预习,不可少。初读文,划生词,不明意,查字典;细读文,明内容。不理解,打个问。课后题,动动笔,查资料,试解决。上新课,效率高。”总之,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会随之发展。
         (二)、做好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好习惯。学生刚进行了兴奋的课间活动,注意力这一下还不能够完全集中,做好课前准备一方面是为了学生提醒自己已经上课了,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潜意识里清楚上的是什么课,从而在脑海中回忆起关于这个科目的一些相关知识,达到巩固的作用。
        (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记笔记有这几个好处:第一,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第二,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第三,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
参考文献:
1、《名人格言》(谢德铣主编)1998年
2、《从零培养尖子生》(王金战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4年
3、《养成教育全书》上卷 (周宏 高长梅主编)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5年
4、《好习惯好方法好成绩》(王泉根主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年        
5、《小学语文教师》(张跃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年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