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多元性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的学生成长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社会适应性、职业素养等都有所下降,体现了教育的缺失,与此同时,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要求,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并整合社会资源、家庭成员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完整体系,全员参与,形成合力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升与责任担当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高职学院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责任意识;产教融合
一、背景
1.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物资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层出不穷的新新文化充斥着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使得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传承受到了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了青年一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综合作用下使得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同学不愿吃苦耐劳,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同时,家长包办式的教育与溺爱,形成了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不懂得体谅与关爱,个人主义意识强烈,集体观念淡漠。同时,目前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以学为主,缺少劳动教育,缺少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单纯以高职院校的三年培养难以形成合力。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发布了指导性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这一文件中对高职院校的使命进行了明确:“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已经明确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创造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持续学习的能力,沟通能力,劳动教育目的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吻合性由此可见一斑。
3.日益提高的社会企业用人要求
社会用工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个人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素养简单而言就是就业人员对于社会职业适应能力与认识的综合表现,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要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高的职业道德标准与责任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企业中,实操表现是个人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不同行业对于劳动者具体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也不同,但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高职学生中职业感缺少,不理解社会责任与职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或有部分同学有危机意识,但不清楚有何种途径来增加自己的职业素养更好的适应企业,这就需要结合具体行业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并将方案融入到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去。
二、劳动教育纳入高职培养教育的意义
必要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同理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同时,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提升学生的美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韧性,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劳动态度,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得以很好的延续。除此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体魄,使体质和体能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反复的劳动中,不仅锻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更是在劳动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的重点不同在于目的不同,高职院校主要为国家培养动手能力强,突出实训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出色的专业技能首先需要有好的劳动态度,其次就是高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未来需要的技能人才面对的是更复杂的操作对象,更精细的操作工艺要求,这些都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对高职生的劳动教育是贴近现实、适应市场、缓解学生社会不适应的必经之路。
三、可融入的方式方法探究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中提到的“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要通过系列的教育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职业素养,获得职业经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创造性思维,更好的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进行系列的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的方式方法探究。
1.循序渐进制订三位一体体系
劳动教育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制订完整的体系,同时,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动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转化。家庭是学生三观形成的摇篮,学校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正与树立三观,社会是检验三观的主阵地,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所以在制订劳动教育时,要连续性思考,从简到繁、从难到易,社会整体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或学分考量,同时,家校联动,将劳动教育作为特殊的“寒、暑假作业”,进行碎片时间的整合,拉动家庭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与参与,最终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
2.借助社会力量、加强校企合作
可以借用社会资源与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场合与丰富的劳动内容,如各种公益组织、社区基层等,既可以促进学生三观的调正,形成有担当有责任的青年,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进一步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各平台提供了了解新青年的机会,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共同成长。
高职院校要思考如何结合现代企业的需求对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进行培训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促进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转化,可结合校外企业开辟第二、第三课堂,将企业引入课堂,或将学生带出课堂,助力高职学生快速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积累职业经验与心态的调整,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快速转变,同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3.设立考评机制
为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发挥长效机制,那么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以形成监督,学校可将劳动教育作为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之一,各专业可将“劳动学分”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课作为基础必修课,提升劳动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可采用劳动积分制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进行考评,“劳动学分”除作为学生完成高职专业必须修完整的学分外,还可提供给用人单位进行招聘选拔参考,用人单位可将学生劳动积分作为录用标准之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与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态度的改变。
四、结语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而劳动教育是承载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基本途径之一,当前高职院校要利用“双高”建设的契机,将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发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扬帆,周婕.探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途径[J].经济师,2019,(10).
[2] 肖瑞兵.试论劳动教育课对高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6.
[3] 张桃红.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途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5).
[4] 高靖,李爱心.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提高方法分析[J].河南农业,2018,(12).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效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9BDJN024)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