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公路管理局儋州公路局 海南省儋州市 571700
摘要:在沥青路面日常养护中存在多种病害且病害类型的多样性特征日渐突出。随着公路技术水平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正确看待病害,有效识别病害类型,并进行科学高效的分析与控制,不断增强解决病害的能力。
关键词:沥青路面;日常养护;病害识别;形成原因
引言
近年来,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人口和车辆不断增多,对于公路路面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沥青路面具有行车质量高、防滑、工期短、耐磨抗裂、噪音低、表面平整等应用优势,属于结合型柔性路面的一种。与此同时需要清晰的认识到,随着使用时间不断推移,由于人为因素、自然损坏、长期行车荷载的综合作用,病害问题就会出现,进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形、松散、开裂等病害,而且多样性特征日渐突出。不仅制约了车辆经济、安全、快速、通畅地通行,同时减小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此重视和有效地识别病害问题,进而做好分析控制合作十分必要,有助于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1沥青路面养护的意义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关键是预防性养护,公路养护管理者必须弄清公路功能失效的时间,在公路功能、性能加速恶化前进行预防性养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旦路面结构损坏发生,预防性养护措施就不再是可行的选择。所以及时地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将大大减少交通延误时间,延长公路的服务寿命。实施有效的公路预防性养护措施,对于保护公路资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沥青路面常见病害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包括裂缝类、松散类和变形类。首先,裂缝类的出现,主要是受车辆荷载反复长期地作用,致使拉应力和疲劳强度出现失衡,进而从底面便发生开裂。该类型病害相对普遍,且是损害急剧增加的开始。受裂缝形成因素的影响,裂缝的种类为有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其中有荷载型裂缝主要基于行车荷载作用,而非荷载型裂缝多为温度裂缝或者温度疲劳裂缝;其次,松散类病害的出现为材料配合比不当、粘结力不足、结合料含量少或者施工质量差,进而出现啃边、麻面、坑槽现象。其中啃边为路面边缘脱宽度在10cm以上。而麻面为局部粗骨料偏多,甚至出现渗水现象;最后,变形类伤害常见形式为拥包、搓板、车辙和沉陷。是指进入使用阶段后,使路面产生变形,最终造成对车辆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
3沥青路面日常养护中病害的识别
3.1裂缝病害的识别方法
横向裂缝分为轻度和重度裂缝,根据裂缝宽度的大小和破坏的情况,出进而现接近垂直裂缝。块状裂缝根据块度和实际宽度划分,相互交错导致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块状裂缝结构。而纵向裂缝一般多与道路中线位置平行,属于单条裂缝,伴随少量的支缝,同样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类型。
3.2松散及沉陷识别方法
要想识别松散类病害,还需要明晰其出现的原因。尤其是集料颗粒与沥青混合料从路面不断流向结构内部,使得沥青路面出现损坏。按照破坏程度、对形成舒适度产生的影响以及沉陷程度的不同,松散病害包括重度和轻度两种类型。具体的识别方法为局部出现凹陷或沉陷,且病害的尺寸符合测定标准,沉陷类型同样分为轻度与重度沉陷。
3.3车辙与沉降识别方法
车辙与沉降主要受行车重复荷载作用,导致沥青混含料自身粘合能力和防水能力随之降低,最终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受交通组成、交通量和气候的沉陷影响,整个结构层就会沉降。该病害多在填挖交界位置出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面积,尤其是缺乏及时的清除,坑槽路面就会出现破损,并容易发生二次损坏。
4沥青路面日常养护中病害养护与防治对策
4.1裂缝类病害
4.1.1压浆法
在沥青路面施工时,将水泥净浆压入其中,所使用的水泥类型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每立方米应用350千克,将注浆压力控制在1.5MPa。在压浆之前利用环氧砂浆封堵裂缝表面,以15米为间隔,沿着裂缝预埋注浆管,由一端为起点逐次注浆,当有浆液从相邻注浆管中溢出时即可结束,压浆前移。若是中间的压浆管存在浆液无法溢出的问题,需要移动压浆泵,使其处于相邻下一孔管,然后继续注浆。该方法可提高路基稳定性,并且避免雨水或雪水侵蚀路面。
4.1.2稀浆封层
在道路养护过程中,稀浆封层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度,有效改善沥青路面程发生的各种病害,尽量延长道路的应用年限。在实际应用沥青路面时,行车荷载长期反复作用,并且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不未间断,导致沥青路面普遍存在裂缝类病害,而稀浆封层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解决早期的路面病害,需要严格控制铺筑厚度,通常为110毫米,可以有效修补和复原裂缝,并且增强其防水性能。此外稀浆封层可快速进行,在摊铺结束后的较短时间中便可使道路恢复通行。
4.2.1修补坑槽
对于由水损害而形成的坑槽,在沥青路面病害中应格外注意,若是没有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极易从整体上破坏路面结构。而在处理坑槽病害时,主要是以其破坏深度与宽度为依据,合理划分处理范围,清除坑槽中积存的杂物,通过修整坑槽使其恢复成相对规则的形状,在此基础上回填混合料,并且确保所用混合料与原来路面混合料一致,如果有条件,可以实施分层填筑及压实。根据相关实际情况,可应用热拌或冷拌混合料回填坑槽。
4.2.2修补麻面及松散类病害
之所以有麻面及松散病害出现在沥青路面上,主要是因为混合料中沥青有效比例过小,严重影响沥青混合料,降低其粘聚力,要处理小型麻面与松散病害,可在清理路面表面后,利用嵌缝料适当修补,而对于大型松散病害,且路面存在明显贫油现象时,可将高粘度沥青及适当粒径的集料喷洒于路面表面上,在处理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影响原路面,切勿降低其平整度。
在处理水损害时,关键是要从源头切入,采取科学高效的排水对策,做好道路表面的封水工作,利用罩面等各种方式有效控制水分,尽量避免其流入路面结构内部,还可在基层表面进行封水,以免存在于面层中的水分流入路基内部,进而冲刷路基。通过排水式基层的应用做好基层排水工作,当前成功率较高的沥青混合料为大粒径排水式沥青混合料。
4.3车辙与沉陷病害
当前,沥青路面普遍存在车辙病害,如果是轻度车辙病害,那么可利用铣刨机铣刨突出部位,若是有条件,可以采用稀浆封层技术恢复路面平整。如果是重度车辙病害,则可利用罩面方式进行直接处理,应根据实际发生原因处理车辙病害,若是因为混合料高温性能过低而导致,那么便应铣刨及重新铺设原来的路面面层,且应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若是因为路基稳定性过低而导致,则需挖出全部路面结构,重铺路基,然后进行沥青混合料的分层填筑。
5沥青路面养护工程案例
以某高速公路为例,其中一大桥段自2002年建成通车,且公路二期在2010年建成通车,每小时速度达到120千米,为双向四车道,总长度为91.627千米,从建成通车开始便承受行车荷载作用与自然条件影响,所以某些部位的沥青路面已经出现了裂缝与车辙等各类病害,这一路段行车数量在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多,严重破坏路面结构,采取科学有效对策开展养护工作已刻不容缓。主要利用铣刨技术养护公路,从整体上处理病害。
结束语
总之,随着公路车流量的增加,沥青路面病害日益显著。为此明晰病害的类型,做好病害的识别工作,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定期开展维修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确保公路交通安全,最终促进我国交通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在西北地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8,37(24).
[2]刘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复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