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互动性教育观念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1月   作者:梁玉梅
[导读] 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改造,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问答方法,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忱。

梁玉梅    湖北省恩施市逸夫小学  445000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改造,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问答方法,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忱。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师生互动; 教学策略;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1-179-0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双边互动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局面,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一、通过师生互动开展因材施教教学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同时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掌握参差不齐。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能够让数学教师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制订出与每个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方案,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师不仅仅是在课上发挥自己的职能,在课余时间也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职能。在课余时间,数学教师要积极地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当中去,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在互动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听取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建议,从而发现教学当中的不足,并积极改正。在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数学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学科的愿望。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母亲、孩子和店员的角色,让学生进行模拟商场购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的参加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教室里的东西进行标价,然后给学生发放写有一块五块十块五十一百字样的纸条作为人民币使用。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手中的这些钱是家长辛辛苦苦工作的酬劳,想买什么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能盲目冲动的消费,学生对金钱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在商场和超市中如何使用人民币,而且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学生明白钱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学会节约。让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生活的感悟也加深了。
        多年的教学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师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让数学焕发迷人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三、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师生讨论
        师生间的互动需要问题来引起,好的问题可以引发一场积极的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但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水平问题不能设计的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给学生一些解答的思路和切入点促进讨论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图形的周长》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给学生设计问题,周长是什么呢,怎样理解周长?教师进行提示:周长就是整个周边的长度。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什么是周长,然后找一个代表起来分享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然后教师紧接着提问:“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么计算呢?”然后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可以将四条边长加起来计算,有的学生说可以将每条边长都乘以二进行计算。教师进行总结,因为长方形有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将它的长和宽加起来然后乘以二进行计算,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而且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记忆更加深刻了,教师可以同理推进到正方形和体形以及多边形的周长运算中。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加透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四、构建开放民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小学数学教师想要通过实施师生互动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机会。教师应建立民主、公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师生互动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课堂知识内容,使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夯实知识基础。教师应平等看待每一名学生,这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任,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友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索知识,提升教学质量。课堂互动活动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自主掌握学习的频率。学生因此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氛围营造,让课堂处于自由、民主、欢快的氛围,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响应教师安排的活动,在课堂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习效率。营造教学氛围的目的在于加强交流,提高教学活动互动性。对此,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让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成为课堂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小智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赤子,2018,(24).
[2]刘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