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格意识的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3期   作者:侯婷
[导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学工作不仅只满足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中
        侯婷
        博兴县店子镇中心小学 山东 滨州 256508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学工作不仅只满足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学生可以在小学学习中逐渐的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以此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的在教学工作中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在美术个性化教学中融入风格教育,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风格意识,进而在美术学习中具备独特的美术风格,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见解,进而促进美术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风格意识;个性化教学
前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认识存在的差异,并正视家庭因素及个人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在培养学生风格意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身对美术的独特见解。美术教师要明确基于风格意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工作的意义,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保证学生可以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一、基于风格意识的个性化教学教育的意义
(一)满足多元化美术教学需求
        在基于风格意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时,教师应明确其意义,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学,进而提高美术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基于风格意识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工作可以满足多元化美术教学需求,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不同的风格为学生展示不同的风格的绘画作品,并且在画作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会为学生介绍画作中包含的各项绘画技法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作者的影响,以此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多元化美术教学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符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需求
        基于风格意识进行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符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渐的加强对美术画作的认识,明确画家各种绘画技巧应用的灵巧之处,绘画心理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而基于风格意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画作经验,使得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
(三)满足儿童个体差异发展需求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并非仅仅要求学生对真实物品进行模仿,而是使得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且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线条及色彩的使用对已有的物品进行创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基于风格意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使得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绘画风格,并且根据其风格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画作,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基于风格意识的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
        在明确小学美术工作中基于风格意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意义后,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一定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教学,进而达到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人才的目的。
(一)风格概念源于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认识到学生的欣赏能力是进行美术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应在欣赏工作中为学生树立风格意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工作中,教师不要局限在教材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选取中外古今经典的作品进行讲解,要对作品中的情感变大及绘画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保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爱的绘画风格进行学习,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画作的背景及作者的事迹,使其在鉴赏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风格意识。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外界的途径愈加丰富,能够接触到以往难以接触到的物品包装及动画等等,这会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帮助学生形成风格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副漫画及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表达两种艺术表达形式中的不同,并引导其表达自身对两幅画作的认识和看法,使其在对比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风格意识。
(二)风格创作与绘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绘画是对自身所学得欣赏能力的实践,能够直接真实的反映出现学生自身风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并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其所处的环境及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其兴趣爱好均表现出不同,在绘画创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绘画的主体,并对绘画的线条及色彩的使用进行设计,进而形成一定的风格,使得画作具备个性化。
        另外,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减少在色彩运用、形状等方面对学生的限制,确保学生可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形成自我风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十二生肖》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绘画风格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色彩的应用,突出固定思维的限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美术教学水平。
(三)风格意识与评价中凸显,改变评价方式
        在美术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的对自身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影响学生在评价中明确自身的风格,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猜猜是哪位同学的作品”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作品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风格意识,并且引导其根据自身的风格继续进行创作。
        教师在美术教学工作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其在自我评价中加强对自身绘画工作的总结,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以此为学生形成独特的风格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水平。
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改进自身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及质量,以此迎合素质教育对自身的要求。在基于风格意识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基于风格意识的个性化教学教育的意义,正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绘画能力,并且对评价工作进行创新,切实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保证小学生可以在全新的美术教学环境下实现自身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莹.个性风格: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应有追求[J].教育界,2020,(3):69-70.
[2] 程姣.以美育人——浅谈小学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9,(11):243.
[3] 邵聪顺.初探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个性[J].未来英才,2017,(18):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