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场域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心理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9期   作者:张以飞
[导读]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发展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教学意义
        张以飞
        郑州西亚斯学院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发展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教学意义。在课堂场域下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提升和引导,需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根据综合情况,采用心理学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目前网络信息冗杂,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堂场域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心理学策略,充分运用课堂这一主要方式和场所,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战地,是大学生和社会连接的主要关键点,在对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切实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校要深知核心素养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结合课堂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将核心素养的信息和数据实时的分享给大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核心素养概念
        核心素养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对教育思路和模式的创新,在面对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解决和化解,发挥高效育人的意义,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满足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提高教师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时候,要根据自身对大学生教育能力的判断和感受进行分析,对自我效能感进行提升,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才能在工作中提高对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研究资料可以表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导向,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升核心素养教学的质量和发挥其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和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没有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对大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升级,且教师的自我效能较低,这种情况会大大影响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自身岗位责任感和认同感。教师在对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同时,会积极的寻找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为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第一,应该对自己进行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意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责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和积极作用,要保持一种积极心态去引导大学生;第二,对成功和失败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其成因,学生的发展和核心素养是可以不断提升的,教师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第三,提高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责任感。每个人有不同的情感,情感具有差异化和独特性,它也是人类最真实想法的表达和展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需要教师感情的投入,尤其是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满足教师对职业的需求和信心,有利于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协调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助力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人最基础的素质,其中包含了对知识和能力态度的拥有,这是与以往对于知识和能力两者所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有对感情、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能力等方面的结合。教师在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不能只局限于在课堂上对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该只限制在思政课和毛概课程上,应该在每个课程的学习上都有所体现,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其中还有多种领域和多种能力共同结合的素养。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培养核心素养,能够在各个课程的学习上养成一种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时,要坚持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要加强协调和联系的重要性,并非失衡的辩证的育人的思维想法,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去领悟其所含的价值和积极作用。科学的辩证事实和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共同推进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注重智力教育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建设,培养的内容要有深度和有价值,既要有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要让大学生不仅会学习还要掌握对生活的积极对待。要坚持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格品质的全面提升。
        四、利用群体心理效应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环境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学生群体共同拥有的素养,也是每一位大学生在往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共同素养。在学校和班级环境下,课堂场域下是学生和教师交流和学习最多的场地,也是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群体心理效应,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共同性进行培养,发挥群体心理效应的作用,通过个体组成群体的方式,产生共同影响的作用,在一段时期内,学生会随着群体的变化和影响,产生共性,相互感染和影响的作用。展现出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绪想法,这种被称为群体心理效应。大学生群体具有认同和支持等功能。在课堂场域下,教师要充分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想法,发挥群体效应的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众所周知,学生的群体心理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其中包含积极和消极作用。当在群体对个体产生积极和促进作用时,可以成为心理助长作用;当群体对个体产生消极作用时,被称为群体心理致弱作用。教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发挥的作用,合理利用群体心理助长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
        五、结语
        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对自身进行自我效益感的提升,将核心素养融入大学生的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度教学,让大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要在课堂上提高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的建设,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自身核心素养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康,郑月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0,(32):157-160.
[2]程家强.构建学习场域,激发深度学习的内驱力[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129-132.
[3]程方琦.构建跨文化意识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0):26.
张以飞(1990-),男,汉族,河南郑州市人,助教,应用心理硕士,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与管理心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