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桥凤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乡五印初级中学,云南 672404)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各个地区都对中考进行了全面改革,提高了某些学科的地位。云南地区在去年年底公布了新的中考政策,与以往相比力度之大,许多学科的分值都有所变化,生物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此次改革首次把生物的实验操作并入中考考核。因此,生物教师要根据最新的中考政策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便于让学生能够成功应对之后的生物中考。
关键词:考试改革背景;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策略探究
引言:在以往的生物课堂中,教师一般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多数围绕理论知识展开。新中考政策公布之后,实验占有一定的分值,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案。所以,教师要根据改革背景,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一、基于考试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现状
云南教育部公布了2020中考改革政策之后,可以明显看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有所提高。以往,生物学科的评分,只要笔试成绩合格,那么便以1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这意味着,部分学生可能会不太重视生物学科,片面的追求及格从而不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他们只需要保证生物成绩能达到及格即可。现在,生物学科的分值提高至40分,而且还加入了实验考核。这是一次全新的改革,不仅对于学生是一个新挑战,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新考验。由于首次将实验成绩并入中考成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相关的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之前,教师在课堂中一般画出重难点以及历年的考试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这些知识,这显然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以及新中考政策的背景下,学生要做到全面发展,形成出色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抛弃过时的教学观念以及方法。
二、基于考试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主导身份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旧中考政策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喜欢掌控整个课堂,从而令学生无法凸显其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与其他理科科目相比,生物学科涉及到更多记读内容,所以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选择“灌输式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教师无法抛弃自身的教育观念。随着新中考政策的推进,生物学科的评分机制有所改变,分值也有所提高。所以,若想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的话,那么教学得让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要想做到这一步,教师要想办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去主动探究所学知识。
以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我们周边的生物”为例,这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科的第1节课,所以他们可能不知道学习生物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保持互动,并且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发言、表达想法的机会,以此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时的内容高二必修三第1章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有链接,所以教师在开展新课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的意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师教学新课之时,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让学生提高了解一些高中生物的内容。
(二)根据改革背景,构建合适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其中的引领者,所以要及时分析了解最新的考试改革背景,从而构建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与之前的考试政策相比,新的生物中考政策显然要求学生要做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权衡实验教学以及理论知识教学的平衡点,将两者同步进行,以此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能探究和操作能力。教师要根据最新的中考政策,去构建一个以之对应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中考生物中取得好成绩,并为高中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从根本上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初中生物的基本知识产生学习兴趣。
以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植物种子的萌发”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家有没有种过植物,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植物是如何生长出来的?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道:通过种子萌发而来的。这时,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嫩芽是靠种子的哪个结构长出来的呢?借助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便可以给每位学生分发一颗已经浸泡好的大豆以及玉米种子,让学生把种子进行解剖,然后拿出准备好的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的结构。在此之间,教师教学生如何观察种子内部结构,并且分别给学生介绍种子内部结构的各个名称。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解剖、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的步骤。
(三)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理科科目不一样,生物属于偏文科的理科,所以生物课堂难免会有些枯燥无聊。当然,生物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形式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要丰富课堂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生物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有所提高、评分机制有所变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便是关键。教师要丰富课堂的组织形式,不能拘泥于灌输式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将生物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整体,开展教学活动。
以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为例,为了能够进一步活跃气氛、营造合适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两组图片,分别是瘦骨如柴的非洲难民的图片;少年儿童过度肥胖的图片。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图片上的人的体型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能够直接回答道:营养不同。接着教师切回正题:每个人的生长发育都需要营养,我们每天的饮食就是补充营养的过程。那么,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物质?哪种食物提供的能量最多?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之间,学生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接着,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答案,并且为学生6大营养成分的作用,这时使用的则是“灌输式教学”。
(四)改革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相对匮乏,所以他们可能都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弱的问题。生物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可能很难有效提高生物成绩。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学习生物失去信心。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解决学习问题,而且还要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教学节奏,而且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以便于他们能够消除对生物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以往只关注成绩的评价机制,多利用言语去鼓励学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以七年级下册第13章“环境在恶化”为例,在开展本节新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收集好一些与环境恶化有关的新闻、资料。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分别是:人类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描述世界以及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要如何避免环境继续恶化。给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便可以叫学生站起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维持好班级的秩序,同时认真听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有不足之处或者偏离题意,那么教师不能使用强硬的语气进行指责,而是要用委婉的语气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与之前的生物课堂相比,如今的生物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新中考改革方案出炉之后,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让他们可以轻松应对生物中考的实验探究题。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一定要结合相关的政策,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廷丹,余大秋,陈世军.初中生物课堂中不同类群学生参与度的比较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4):116-119.
[2]王玉娥,周晓馥.STS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20(2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