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辽宁省盖州市第四初级中学1152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不断实施,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素质教育包括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本文将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引言: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欣赏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是美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尊重差异和个性,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中学美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关怀,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艺术中感受到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真正获得快乐和成就的关键。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大家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学习美术课程后,大多数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初中美术课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绘画,在实践和探索中找到自己的创作方法。因此,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由让学生放飞个性、自我突破和超越,学生可以更热爱绘画,将绘画技巧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例如,教师能让学生理解并画出“中国山水画”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理解和思考,并对绘画技巧进行探索。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通过山水画的典型代表来讲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为深入讲解相关理论和知识点打下基础;其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为山水画的绘制铺平道路。在学生绘画山水画的过程中,教师应准确地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教学任务,明确学习重点,加深与学生的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适合性快速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找到自己的绘画方法,探索中国山水画的绘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逆向思维能力,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二、转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主体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所有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要求在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摒弃以往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精神。在美育教育中,要突破自身思想的牢笼,提高创新能力和思想活动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得自己的感受,逐步教会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欣赏园林假山”的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地方对不同形式和不同结构的假山进行收集,在收集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都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以PPT的形式整理起来,并利用上课时间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在封闭小组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提出一些他们可以回答的问题。
当小组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来提问一些小组,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才是进行课堂教育的关键。通过培养学生主体人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此时也会由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有利。今天的美育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美术本来就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自己的艺术形式,提高自身的气质,最终达到加强自身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美术视野
艺术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运用有效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认真研究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学体制的不断变革,初中美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突出教学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学习方法的灵活变化,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的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色彩搭配”的相关内容,色彩搭配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绘画的基础,也是美术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传授色彩调整的方法,只有正确的色彩调整,才能使图像内容和谐有序。为了使学生更多地掌握色彩调适的方法,掌握色彩搭配的技巧,有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总结和学习。生活是最好的学习课堂,生活也会给人无限的灵感,在生活的指引下,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学习绘画知识。在日常事物中,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就可以找到一种简单的色彩搭配方法,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绘画课程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加简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欣赏彼此的作品,找到学习的地方,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和总结的习惯,使学生在观察不同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绘画的知识点,拓展他们艺术知识的视野。
结语:总之,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展开教育工作时带有针对性。从而保持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学生能否掌握视觉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专业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瑞.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117-118.
[2]袁小娟.审美教育,艺术熏陶——基于美术专业素养的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117-118.
[3]李瑞霞.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J].才智,2020(07):16.
[4]朱江.传文化之魂,承艺术之魄:论传统艺术在初中美术特色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评鉴,2020(0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