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3期   作者:胡刚
[导读]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
        胡刚
        常宁市桐黄完小 湖南 衡阳421500
        摘要: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于正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的重点与关键。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试成绩进退,做题解题能力,以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被严重忽视。受此影响,以致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数学思辨意识不足、数学实践素养欠缺等问题。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数学认知素养的培育,自我成长发展的实现。对此,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并加强研究分析,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融合至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深度体悟中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试论;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逻辑方法就能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由于小学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而且,小学阶段也是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数学综合素养塑造的关键期与奠基期。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现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加强研究,开展探索,让学生在符合自己认知需要的前提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切实培育逻辑思维能力,为促使数学教学效能逐步提升而给予保证,奠基铺路。
        一、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寻求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衔接
        小学数学所蕴含的诸多生活性特质,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必须以显示生活为辅助,让学生在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内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而且,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关联,无缝对接,是彰显小学数学生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不够重视,往往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导致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趣味,学生也渐渐在比较空洞、乏味的教学生态内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因为缺乏生活实践的支撑和验证而陷入困境。因此,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数学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便成为拓宽学生思维路径,提升思维训练的有效性、针对性的最好策略。对此,教师应该加强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实际,结合不同章节数学知识特点,尽量探寻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具体数学知识深度融合至对应生活问题中,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进而实现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切实提升与全面塑造。让学生在生活与数学的衔接、过渡、融合中逐步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深度实践,积极探究,充分研讨中获得更好提升与充分发展。
        二、以逻辑思维能力塑造为抓手,实现数学教学与科学训练的深度融合
        小学阶段的诸多学科中,数学是促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最为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知识基础、思维意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以致其在解答同一数学问题时,对应的认识、分析、理解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教师应该从做题、练题、解题入手,让学生在深度训练中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换与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时,应该注重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的关联度,并利用具体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视野进行拓展,让问题遵循由易到难、梯度呈现的原则,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创设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在数学问题解答时,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指导和引领,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动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灵活性训练中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诸如圆半径、直径、周长以及面积等获得深刻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好橡皮泥,将其放进圆形的凹槽,引导学生在圆形橡皮泥上画出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紧接着再组织学生将橡皮泥按照要求切出多个相等的近似三角形的形状,再用它们拼出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形状,从而让学生对三角形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以到达推进学生认知迁移的目的。
        三、以逻辑思维培养为辅助,推动数学教学与数学学具的无缝对接
        很多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学具,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塑造,都会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尤其是小学几何中所涉及的诸多公式推导,问题运算等,都需要以逻辑思维为辅助。然而,对于初次接触几何的学生而言,其往往会因为想象不到位,理解不准确而陷入认知困境,对数学学习心生怯懦。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具体性学具指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大胆尝试、深度研究中理解对应的数学公式和原理,实现对数学思维的拓展和逻辑能力的提升。在启发引导中,教师一方面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确保其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精准度;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指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所用学具获得深刻理解,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提供辅助。以严谨的数学态度,较强的理解能力,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塑造。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具体学具为辅助,通过实物演示法、图示法、列表法、探索法、观察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来完成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总之,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贯通至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有着很强的必要性、现实性。因此,教师在落实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认知现状的考量和研判,对数学知识特性的研究与剖析,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需要与教学内容,科学预设教学活动、灵活开展教学指导、充分融入思维培养,让学生在多元性、丰富性、有效性训练与巩固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塑造数学综合素养。进而切实凸显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释放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推动学生认识的提升与蜕变。
参考文献:
        [1]赵苏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9(36):38.
        [2]王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讨[J].新课程(中),2019(12):193.
        [3]王云平.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9(94):84-85.
        [4]曹声武.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知识文库,2018(21):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