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华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实验中学 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新课改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授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为此,教师就要对地理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转变,更新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过去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缺乏重视,使得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未获得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背景下,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地理理念提供保障。
1、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1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较多的内容,要想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就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对于人文内容的认知水平,还需要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初中地理知识较多,一些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完成教学任务,就会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并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2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
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现阶段在教学中,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听懂了知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不足,无法灵活的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未有效的运用知识[1]。
1.3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比于教授知识,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现阶段地理教学中,教师着重讲解理论知识以及解体思路,并未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得很多学生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效率和效果却不理想,学习压力较大。
2、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2.1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这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面尊重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而有效的发挥出教育的意义。教师要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落实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则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方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时间,让他们能够主动的思考和发言,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情况,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问题,为指导学生提供依据。 比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民族?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你们都能说出哪些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举手回答教师的学生,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能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中。另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建立翻转课堂,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针对难度较低的知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代表的方式实施课堂角色互换,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课前会认真的准备,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2组织合作探究活动,渗透人地协调观
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依据生活实例对人地关系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人地协调,对于地理环境问题客观的进行思考和分析。比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中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该方法,依据学习到的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人为原因,思考人类在危害到地理环境之后,要怎样处理好人地关系。基于合作探究,学生可以意识到其环境治理就要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了解到人类必须要尊重和爱护大自然,在合理开发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采取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比如,将工程和生物措施进行结合,改善水土流失问题,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让他们明确人类在发展中,除了要适应当地需求之外,还要重视对环境进行保护,只有实现人地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2.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综合地理思维
很多地理形态或是现象都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地理属于立体化概念,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他们的综合地理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学会就不同的层面对地理问题实施分析,提升分析的整体性,进而深入的了解人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内涵。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借助其优势,将复杂、抽象的内容直观生动的展现给学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教师就要运用思维导图,对他们的综合地理思维进行培养,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保持思路清楚,灵活的运用地理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综合地理思维模式。比如,在学习北京时,教师就要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何古代要将北京定成首都?现代为何还要将北京设为首都?为何其是我国的文化中心?为何部署京津冀发展战略?教师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就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方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4基于设计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现阶段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内容;图像内容。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活动内容。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基于开展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感悟,无形中对他们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2]。比如,在读图识图活动和读图分析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脑地图”,为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提供依据,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地理事物形成原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或是拓展思维类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空间思维,帮助他们对知识点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对我国的行政区进行拼图,学生要提前制作好拼图板,把中国行政区转绘到硬纸板上,之后运用小刀挨个刻下来,最后形成完整的拼图板。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游戏,学生要认真的做好拼图板的制作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断的记忆各行政区的情况,如,位置、形状、名称等,学生都制作好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技能,学生会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实现寓教于乐,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47-48.
[2]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作者简介:孙经华,1977年2月生,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安仁镇人,本科毕业,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理,单位所在省市邮编:山东德州2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