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娟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各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深入挖掘民族特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是思想之母,是创新之源。十九大精神最为鲜明的特征是时代性,为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性,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新使命。
一、新时代高校的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立足时代发展特点,以融媒体发展作为技术支撑,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的最大资源优势,做深、做实、做好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履行思政课程育人使命。通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引导民族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将骨感的理论知识丰满,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价值理解、价值认同到价值选择,最终新思想入耳、入脑、入心效果明显。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注重以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认识并主动承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树立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个人理想,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遇到的困难挫折。高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生努力培养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
(一)目标设定精准,内容构建详实
围绕“把准育人时机,融合思政教育模式”、“优塑育人空间,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拓全育人对象,完善思政教育制度”三个维度进行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一是从宏观的方面对新时代高校,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进行分析,具体从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以及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新的特征和要求入手。二是从微观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探讨,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民族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实现“自我强悟、理论强知、实讲强能、评价强效、竞赛强质”五强育人目标。让学生“有意义”“有意思”的学习,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分模块、紧密衔接的理论教学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精于理论指导,勤于实践真知
高校围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推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选取教学内容,构建微平台教学模式,网络政治参与教学模式,网络社区模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
在提高思想政治教师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探究”“现场展示”等教学手段方法,按由浅入深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知识的内化程度,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现“知道→深化→做到→自律→习惯”的体验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论自然迁移,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升,重难点在无痕教育中轻松突破。
1.主题鲜明,时代感强。让思想政治理论成为充满时代感教学课,在教学中精心挑选讨论的主题、案例式教学和专题化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的"地气"、贴近理论的精髓、贴近学生的自身,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动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专业,针对性强。结合民族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实行因材施教。以人文精神培养、思维素质提升为主线,以拓展文化修养、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题。这样有利于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同学们与这个原本枯燥陌生的思政课越来越亲近,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良好。
3.自主学习,创新性强。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在“基础”课的学习中“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4.学以致用,获得感强。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使“基础”课成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广阔天地,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一)坚定理想信念,扎根服务基层
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对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将少数民族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和艺术创作的素材,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进行理论推广和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并为之努力奋斗:一是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幅度提升,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的在校生数屡次刷新纪录。二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学习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增强了专业技能。三是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人数增长。四是甘于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二)符合时代发展教育理念,革新思政教育
1.理论支撑。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有益尝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增添了新的教学思路,将微平台模式、网络社区、网络政治参与、媒介教育等网络化的教学手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融入以人为本、开放育人、整体育德、全面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民族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2.实用性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真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革新:一是构建学生讲思政理论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素材的选取,知识点的提炼,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专业讲授思想政治理论,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二是打造开放式课堂:突破教室的禁锢,课堂无处不在,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思政老师的“三尺讲台”,教育形式灵活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利垚.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7):18-20.
[2]刘洪珍,张国忠.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02)
[3]朱嫣丹.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9(06)
[4]王丹凤.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的有效路径[J]. 长春大学学报. 2019(10)
[5]徐海鹏.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综述[J].山西青年,2020(1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