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蕊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高级中学 835300
摘要:众所周知,化学学科隶属于自然科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所以应该切实利用化学教育渗透科学精神,让学生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阔创新的理性精神。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客观分析高中化学教师落实科学精神教育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渗透方式
无法否认的是,“核心素养”一词的出现直接对高中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撞击,教师不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反而开始追求促使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可行教学模式。其中,在化学学科素养结构中,“科学精神”素养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一素养目标属于无影无踪的教育任务,即便教师设计了明确的科学精神培养目标,也并不能保证学生可以自觉传承优良的科学精神,而且也没有规范的评价策略,只能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地渗透科学精神教育,才有可能通过长期影响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引导学生自觉传承科学精神:
一、重视实验探究,传承科学精神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也被看成是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因为从化学科学的起源来看,研究人员便是通过实验活动来证明化学原理、归纳化学概念的,在此过程中体现着科学精神,既有显性教育作用,也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在实验探索活动中,我们除了可以有序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之外,还应有意识地挖掘伴随着实验探究所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接受思想熏陶,使其自觉传承科学精神。
以“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教学为例,我利用苹果发黄、钢铁生锈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使其回忆了化学学习经验,并据此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探究活动,利用氧化剂、还原剂去控制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在本节课上,我提前告诉学生,化学实验讲究事实,虽然学生通过化学教材提前预设了实验会出现的现象,但是却依然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可虚构数据、捏造现象。
但是,却依然有一组学生违背了科学精神,因为这个小组负责取用药品的组员混淆了氧化剂与还原剂,没有看到明显的氧化反应,因此感到慌张,且不肯承认个人错误,还偷偷瞄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现象,直接填写了实验报告。幸亏我比较细心,机缘巧合发现了问题,所以立即深入小组内部,告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重新观察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也可通过增加氧化剂的剂量加快化学反应速度,让学生放宽心,认真做实验。之所以要宽容学生的不足,是为了使其安心做实验,但是在实验结束后,我则专门进行了科学精神教育,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是正确的做法不是掩盖犯错证据,而是要知错改错、实事求是,让学生羞愧地承认了个人问题,也承诺不会再犯。
二、丰富化学实践,坚持求真务实
在科学精神的内涵体系中,求真务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思想财富,即追求真理、用事实说话,懂得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为此,教师则应引导高中生参与化学实践应用活动,一方面是要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化学概念,帮助学生顺利抽象出化学概念,另一方面则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迁移化学知识,证明化学概念的科学性。如此,则可直接让学生直接形成求真务实心理,让学生明白科学道理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检验,而违背实践的道理则应该及时接受批判、反证。
就如在“基本营养物质”单元教学中,虽然本班学生还未形成“养生意识”,但是对于如何才能在吃好喝好的状态下,还能保持优美的体形却很感兴趣,而且也比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课堂学习,高中生了解了维持人体健康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以及人体吸收食物中的油脂、糖分、蛋白质的科学知识,积累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检验经验,所以我就顺势组织了一轮化学实践活动,即按照科学的营养成分摄入表制定为期一周的饮食计划,记录每天所摄入的营养物质、食物分量,提前检测个人身体中的营养成分,待一周之后检查自己的身体素质,通过两次数据对比去分析人体对糖分、油脂与蛋白质的吸收与消化情况。如此,高中生则可自觉整合科学知识,既可分析糖类、油脂与蛋白质的组成,也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特征分析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特征反应与水解反应,真正经历通过实践检验科学结论的动态过程,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传承科学精神。
三、强化心理暗示,做到创新进取
实际上,通过化学家的科学探索经历可以发现,每一个化学真理的被证实之前都会经历多次否定、批判,甚至科学家也会经历大量的实验失败,但是却也因此展现出了拼搏奋斗、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因为轻言放弃势必无法探索出化学真理。这一点,也恰好能够反映出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得失情况,一旦学生产生放弃念头,那么很难学会学化学,而且也违背了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原则。为此,教师则要及时丰富心理暗示,多鼓舞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创新进取、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参与化学探究活动。
就如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单元教学中,我同样要求本班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由此观察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本班学生习惯性按照教材插图与文字说明操作化学实验,并不会独立设计化学实验探究方案,而且当实验药品不足时,便束手无策,只会被动等待。
于是,我就提示学生,告诉学生可以从创新角度去操作化学实验,比如选择生活中的物品代替部分实验设备,亦或者是利用周围的可用物资丰富实验药品,而且学生还应该主动思考最优化的实验方案,不应该被动等待、一味模仿,希望学生懂得创新进取。当然,在学生产生放弃念头时,我也会一直鼓舞学生,绝对不会让学生轻言放弃,让学生经历通过艰苦奋斗突破自我的幸福感,使其渐渐懂得艰苦奋斗、勇敢拼搏。
总而言之,科学精神是一种随着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包括多种思想意识,比如科学知识是以实践为基础且需通过实践检验的,不承认终极真理而是提倡创新探索的永不满足精神,以及倡导怀疑、创新、包容,并在科学探究中展现出不卑不亢、不气不馁、不骄不躁的意志品质等等。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逐步完善学生的精神品质、精神生活,为学生的长足进步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居鸣富,高翔.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以“元素周期律”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07):33-37.
[2]陈娅娅.HPS模式下运用化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