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容
重庆市丰都县南天湖镇初级中学校 重庆 丰都 408249
摘要:随着生本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落实,德育的开展需要做形式上的转变,注重学生的感受和自我反思,以保证自主发展。其中激励策略是让德育得到学生接受的有效方法,可以消除初中生的抵触情绪,也能让德育的开展可以高效的实施。本文以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介绍了实施激励开展德育的策略,希望可以转变学生的想法和认识,让德育走进心理认识,从学习和生活上做出引导,使德育可以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前言: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但是德育的有效开展是各个学段的难题,学生对于德育的接受性较差。特别在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中,学生个人意识较强,其青春期的特性造成对于德育较为排斥,过严的德育容易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要采取激励策略,去肯定学生的进步和良好思想品质,以优秀的思想驱逐错误的认识,保护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让个人思想品质能够健康成长,获得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认可班主任的德育
初中生经过知识学习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律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其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对于一些言论的接受性较强,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种心理状态下,中学生对于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就不认可,普遍认识这就是一种口号和形式,缺乏完成的思想认识,也不愿意去深究德育管理的内容。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德育开展的效果,需要在工作中纠正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德育开展的接受性[1]。
(二)德育开展过程缺乏参与性
初中班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多,有些时候就忽视了德育的有效开展,没有去做设计,也缺乏学生的成长考虑。在此情况下的德育呈现出取法参与性的问题,都是在做德育内容的讲解和管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呈现,学生独立在德育开展之外,造成德育并没有成长规律的考虑,所以实际效果得不到保证。
二、初中班主任实施激励开展德育的策略
激励策略的德育开展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不认可和德育缺乏参与性的问题,在实践中应做班级德育榜样树立,尊重成长鼓励,建立班级荣誉体制,让激励带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班级中树立德育榜样
以激励为策略的德育不是简单地对表扬,而是以激励为方式,去肯定学生的成长,以个人德育优点作为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德育榜样,建立一个激励的环境[2]。在班级中树立德育榜样可以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意识,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比如对于班级中相互帮助的行为,就应做激励,将之作为典型进行表扬,将这种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思想通过榜样树立的表扬做出呈现,便于学生的接受。班级中做德育榜样要注意行为的真实性,尊重客观事实,以实现带动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班主任在德育开展中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理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差异性,并以此建立激励德育的方案,让德育针对学生个人想法和认识,并以激励为方法增加自信心,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去积极改变。比如对于初中班级中的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方面德育开展上,就应理解其双向学习的难度,肯定其体育的天赋和努力,并以此其出发点分析未来的体育发展,探索文化学习对于体育的帮助,并以此为内容就能改变其学习意识,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在此过程中,利用了激励下学生的心理转变,从而就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能够从思想认识上做出改变,能够自我反思。激励德育的开展本质就是利用激励下学生的心理接受性,所以班主任要尊重中学生的成长规律,提高德育的开展效果。
(三)建立班级的荣誉体制
德育的激励策略应走进班级,让激励有具体的形式,并建立一个德育的环节,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发展[3]。方法上可以建立班级荣誉体制,将荣辱作为德育的激励政策,形成争相效仿的氛围,利用初中生重视面子这一特点保证德育的有效开展。比如将健康生活、劳动意识、环境意识、集体意识等作为班级中评比的条件,以实际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作为评比内容,对于多项完成的学生给予最高荣誉,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让德育教育自动开展。
结论:总而言之,激励策略的实施让初中班主任与学生有了和谐的关系和交互的过程,在形式上可以保证德育思想的展现,并被学生所接受,保证了德育的有效性。在实施策略上要重视激励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励的时机,从班级德育榜样的激励、学习成长的激励、班级管理的激励三个方面,尊重中学生的自主发展,使的开展能够带动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地成长意识,在自我总结和反思中自主管理,德育也就得到了落实,有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雪儿.激励机制对提升初中班主任工作动力的作用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1):109-110.
[2]李成山.初中班主任激励学困生成长的做法研究[J].天津教育,2020(14):26-27.
[3]黄占夫.激励教育法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20(0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