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丹
温州市瓯海区牛山实验学校 325006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智育培养,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少学校配置了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除了负责班级学生日常的管理外,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任务,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小学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从营造适宜渗透心理教育的班级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落实家校共育工作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地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理念,小学班主任除了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还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普及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促进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笔者将自身对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分享如下,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参考。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很多小学班主任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班级管理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心理教师负责,而且自己还要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精力不足,于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融入,不利于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工作积极性不高
因为班主任工作繁重复杂,除了进行班级管理外,还要负责教授学生学科知识,日常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班主任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班主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使得班主任抱怨心加重,工作积极性更加不足,班级管理工作效果也难见成效。
(三)专业知识缺乏
由于大多小学班主任都是由基础的科学文化课教师担任的,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知识,只懂一些皮毛,甚至有的班主任根本不懂心理学,更不懂如何将班级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开展。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营造适宜渗透心理教育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适宜的班级氛围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积极创设适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首先必须要确保有良好的班级风气,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避免学生之间出现打架斗殴、不遵守班级制度的现象。其次,班主任要注重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如阅读文化、板报文化、社团文化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利用班级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后,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班主任管理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如做到教室整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生衣着打扮合体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的板报制作、心理活动等方式,做好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当中,除了确保学生接受基本的科学文化教育外,班主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运动会、歌唱大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中提升自己,还能通过比赛收获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从班级方面而言,班主任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懂得如何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如何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让学生在智育发展的同时获得心理健康层面的成长。另外,班主任在进行学科教学时还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方面的积极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种表面形式,而应该切实将其重视起来,积极深入实践,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要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多组织学生参加集体获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进而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果。班主任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心理教师可以进行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团体辅导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等等,班主任要掌握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选择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个体生理问题引发的自卑、退缩等,家庭问题导致的焦虑、恐惧等,班主任可以通过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对于一部分学生存在的一类心理问题,如普遍的学习困难问题、考试焦虑问题等,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班主任可以将这部分学生集合成一个团体,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通过群体的力量获得心理能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开设一些预防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如人际交往技巧、情绪调控能力等主题,指导学生能按照心理健康的规律去学习、去生活。
(四)落实家校共育工作
除了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小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联合家长的力量,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道德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是心理品质,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取得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同时帮助家长学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特点,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学校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特点,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因此,班主任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针对性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取得每位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为促进学生成长做出努力。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班主任除了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外,还要善于应用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 小学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优势,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克霞.谈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34+36.
[2]王妍.小学班主任工作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0):107+109.
[3]张园园,刘春丽.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与融入[J].基础教育研究,2017(17):7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