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少毅 2郑小雨 3吴炳勋
1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省宁德市 352100)
2宁德市民族中学 (福建省宁德市355000 )
3寿宁县鳌阳中学 (福建省宁德市355500 )
课堂教学活动是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的主渠道,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任何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同样,数学技能的习得和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然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更多地关注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由于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不高,进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为了获得初中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情况的一手资料,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提升宁德市域内课堂教学的质量,课题组针对福建省部分初中学生,就教师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情况与教学成效等相关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受疫情影响,本次的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采用网络无名的方式开展。调查问卷通过福建省几个初中数学教师交流群,再转发到各地学生后,20天时间内共收到22427份答卷,按区域分,宁德市占31%,全省其它8市都有学生提交,三明最多为18%,南平最少为0.5%;按性别分,男生占47.26%,女生占52.74%;按城乡分,城市(或县城)学生占60.2%,乡镇学生占21.21%,农村学生占18.58%;按年级分,七、八、九年级分别占32.06%,29.94%和38%,基本上与城乡各类型学校的学生分布相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后期利用问卷星后台的统计功能,对问卷中近20个问题的回答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综述如下:
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与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学习有一定的联系。根据问卷反馈统计,教师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参与学习常用的方法(多选题)如图1所示,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师一般组织小组讨论活动的次数如表1所示:
从图1中数据可以看出,占比较高的是例题分析、课堂练习等常规方法,且通过城乡交叉比较,城市(或县城)略高一些,但无明显异,这说明现阶段我省教师一般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组织学习活动,但最常用的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讲解与练习,而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新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等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仍然不高,从表1可以发现,仍有约五分之一的教师几乎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受疫情影响,调查期间学生选择微课播放的明显高于小组讨论)
在另一项常用的涉及学生参与较多的活动——课堂练习讲评,问卷反馈老师们通常的做法统计如图2:
数据表明,多数教师在练习讲评中,仍然习惯于自己就学生出现的问题重新进行讲解,而不善于让学生自己剖析错误的原因,找寻正确的解题方法.
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情况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亲身参与认知活动中,教学才能呈现应有的成效。根据问卷反馈,75%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的同学(全班一半以上)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6%的学生反映,班上大多数同学不参与学习活动。这项数据有一定的城乡差异和班级差异,城市学生的参与度高于农村,成绩好的班级学生的参与度高于差的班级,表2呈现的是不同班级的同学反映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情况:
班级在年段排名 踊跃参与
对于具体的学习活动,数据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如在小组讨论中,只有56%的学生反映是整组同学参与讨论,有20%的学生反映小组没有按要求讨论或只是听某个成绩好的同学说;在课堂练习项目中,有18%的学生反映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同学在认真作答,有60%的学生反映有部分同学不完成课堂练习。
除了了解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外,本次问卷也对被测学生个体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了调查,这些数据也能反映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如在小组讨论中,只有54%的被测同学能“积极主动发言,参与小组讨论”,而28%的表示是“当同学问我时才会发表自己想法”,剩余的18%则是要么不听不说,要么只听不说,与上面的结论大体相当。而在问及“数学课堂上,当老师讲课时,你的表现”时,约七成五的同学回答是认真听讲,约一成五的同学表示“只听老师讲解疑难问题和要点”,“不听”或“老师提醒后才听”的仅11%。在“回答老师提问”和“关注同学回答”二项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会倾听并思考或进行判断,但其中只有21%会积极发言。说明大多数孩子更适应被动学习,而缺乏主动探究的意思和能力。
现阶段初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还表现在:课堂上当没有听懂老师或同学的讲解时,不是及时寻求老师帮助,而是事后请教同学或自行解决,甚至听之任之;在与同学观点不一致时,不时发表自己观点,而是寄希望于老师点评。以下图3和图4是被测同学对上述问题的反馈数据:
三、关于小组讨论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促进参与的小组讨论活动,本次问卷特点设置了学习问题的有效性与活动成效的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发现,63%的被测学生认为大多数同学不能很快自行解决,说明了在小组活动任务的设置上,老师做得比较到位,所设计的问题能有一定探究价值,值得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关于小组讨论的成效,53%的学生认为,本来不会的同学一半以上找到了解题方法,说明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还是有所裨益的。
四、影响初中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因素
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地域因素对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的影响不算大,但性别与课堂参与度有较大关联。数据显示,初中男生的数学课堂参与情况略好于女生:数学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了问题后,有26%的男生,17%的女生马上思考并积极发言;有48%的男生,54%的女生会思考但不一定会举手发言;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有50%的男生,44%的女生认真倾听并分析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当没有听懂老师或同学的讲解时,有20%的男生,12%的女生马上举手,请老师再讲一遍;有42%的男生,45%的女生询问周围的同学以获得解决;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时,有31%的男生,19%的女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在学习的专注度上,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如在老师讲解时,77%的女生专心听讲,高于男生的71%。
学生所处年级的高低与初中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诸多指标之间,也呈现出值得关注的负向差异现象,即年级越低,参与课堂表现越好。七年级的同学认为班级同学踊跃参与(3/4以上同学)课堂的有42%,高于八年的39%和九年级的35%。在老师布置完课堂练习后,七年级所有同学都在认真做答或大多数同学在认真做答有86%,高于八年的81%和九年级的79%。对于教师组织的小组讨论活动,七年级的同学积极主动发言,参与小组讨论有58%,高于八年级的54%和九年级的52%。其他指标也显示七年级的同学参与数学课堂的表现高于八年级,八年级高于九年级。
此外学生个体成绩、班级成绩在年段的排名与数学课堂参与情况也有显著的关联性,数据显示,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孩子,相对的学习成绩也较高;年段排名靠前的班级,相对的课堂参与度也较高。表3反映的是不同层次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
学生个体成绩 积极主动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当同学问我时才会发表自己想法 只是听成绩好的同学发表见解 不听其他同学发言也不发表意见
前列 78.62% 16.90% 2.70% 1.78%
中等偏上 68.19% 25.59% 5.20% 1.02%
中等 56.87% 30.06% 11.63% 1.43%
中等偏下 43.78% 30.99% 22.33% 2.89%
末尾 35.42% 22.57% 31.08% 10.94%
五、对策建议
针对本次问卷数据分析的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建议,同时也作为课题组后期研究的方向。
1、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课程理念,从分析教材、构思教学设计到执行教学过程,都要始终把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活动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显现,课堂才会从以教师教为主回归到以学生学为主。
2、教师要多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与学的活动,从情感上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创设,除了要关注问题是否有层次性、探究性外,还要多考虑人的因素,要设计问题的抓手,要让学生入得了门,爬得上梯,同时要明确合作方式,确定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进度,让学生有章可循,高效活动。
4、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学会案例分析、编制例题等必要的教育技能,从而能依托教材、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能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教师还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强化对学习参与的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从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