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期   作者:张立泓
[导读]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吸引学生关注知识。本文对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进而提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路径。

张立泓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润雅乡九年制学校  湖南  永顺  416714
【摘要】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吸引学生关注知识。本文对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进而提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04-02

        引言: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学需要将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初中生对生物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视听感受,使其在视频、动画等创造的情境当中,高效学习生物知识,活化课堂,丰富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策略深度分析有较高价值。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价值
        (一)课堂激趣
        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的整合,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带来形象化的感知,丰富其学习体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展示生物知识,冲击学生感官,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激发思维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能引导中学生思维。动态化的视频和动画,静态的图片等都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专心思考问题,情境当中思考,结合直观内容,拓宽其思维,最终实现思维发展。
        (三)突破难点
        部分生物知识或者实验内容难以通过文字的形式更好地描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此时,可将重点知识或者实验现象等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全方位观察,以形象、生动的图文信息,降低知识理解难度,促使学生高效学习[1]。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
        为秉承新课改的教育要求,在生物教学的活动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对其学习行为加以引导,使其全身心参与。在此期间,可发挥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打造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入其中,唤起其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如:讲授“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内容时,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呈现漫画信息,分别为《新鼻子》和《砖上脱落的碎片》,让学生直观欣赏这组漫画,并找到二者的差异之处。通过学生对上述漫画的观察和讨论,顺利引出本节课内容。


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发挥多媒体的应用优势,对枯燥的生物知识进行生动地诠释,使得生物概念的学习更具趣味性。
        (二)演示实验
        生物实验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生物教材当中实验内容有很多,部分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并经过反复观察,才可明确实验现象,总结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之下,可利用图、文、声、像等方式对生物实验进行演示,辅助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对实验过程反复观看,还可在重要位置进行暂停,细致观察。在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以及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的教学期间,均可运用信息技术对实验进行演示。在动态化的视频情境当中,学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学习更加细致和深入。
        如:讲授“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内容时,可使用信息技术对淀粉、葡萄糖等物质透过透析袋时的差异化特点,以视频形式讲解知识,解决教学过程条件的限制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演示之下,学生可对不同物质通过透析袋时的特点详细观察,对其理解和实验相关的内容有巨大帮助。
        (三)互动教学
        传统生物课堂,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相对较少。信息化环境下,转变了课堂师生的沟通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沟通平台,师生可通过微信或者QQ等社交软件展开沟通,不但沟通方式新颖,而且沟通更加及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等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或者课后指导更加高效。
        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此项优势辅助教学活动的实施,活动实施之前,教师可组建微信学习群,和学生之间展开实时交流和沟通,并结合学生学习内容,在群中提出问题,如:“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都可作为讨论话题,让学生利用下课或周末休息时间,在线探讨生物问题,打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师生高效互动。
        (四)联系实践
        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顺利向实践当中应用,还可运用信息技术联系实践,体现生活化内容,使生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如: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内容时,主要内容有三方面,第一,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环境污染对生物可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制定生态环保计划。上述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可在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人类活动列举出来,并与学生展开讨论,将环境污染现象一一列举。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讨论方向更加明确。此外,还可利用网络查找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工程、政策等内容,辅助学生制定环保计划,让其更好地将生物学习和自身生活内容相关联,并且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课堂教学的实践性[2]。
        结束语: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活跃氛围,丰富教学方法,将生物知识和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营造情境,演示重点实验,和学生之间高效互动,挖掘生活化素材,打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让生物课堂更加高效,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耿安军.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浅思考[J].考试周刊,2018,(12):160-161.
[2]李陈妍.浅议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34):3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