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6月17期   作者:冯炯成
[导读]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冯炯成
        身份证号:45041119890823****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装配式建筑技术因为具有装配方便快捷、高效节约等特点,因此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以下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技术;发展探讨
引言
        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针对一些特定性的材料已经出台并建立健全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然而从作用效果上来看,已经获取专业检测标准和检测要求的建筑材料总数量较少,显然不利于对管理模式的革新。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对材料革新工作提供的助力和帮助水平,让建筑材料的具体使用水平可以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1概述
        对混凝土预制构件进行装配、连接,从而形成混凝土构件,这就是装配式建筑技术。装配式结构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之一,主要是以钢构件形成整体结构,能够承担较大荷载的事物。借助起重机将钢材调整到指定位置,然后,再进行灌浆、浇筑等施工作业,从而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施工。通过模块设计,将标准构件进行组合,采取机电一体化施工的方式进行。先在建筑工厂进行混凝土构件生产装配,然后再进行组装。与传统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工作效率很高,能够节约1/3时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让施工成本大大降低。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装配式建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整体预制、墙体渗水、保温、装饰等问题。同时,通过整体预制的形式解决外墙模板问题,从而给建筑施工增强安全保障。
2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检测标准不明晰
        在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由于专业检测工作企业、质量检测单位以及各高校,对于检测工作中所需要遵守的规程和规章制度了解不足,甚至不同单位采用不同检测制度和检测标准的情况,导致最终获得的检测报告彼此不同,从而无法实现资料的共享和同时使用。比如对于C35标号的混凝土,某实验检测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检测的参数包括该混凝土的冻损信息、抗压参数和抗剪参数等,并完成了相应的试验任务,而另一机构主要检测该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和冻损信息等,这就导致这两个检测机构最终出具的报告涵盖的数据数量、涵盖的信息不同,而建筑单位的施工阶段,要能够获得对该混凝土的全面性资料,必须到不同的单位中完成检测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并且需要投入更高成本。
        2.2检测流程不规范,管理松懈
        在建筑材料检测时,没有严格执行检测流程,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不严格。由于建筑材料众多,对材料的存放与管理如果不合理,容易让材料性能出现变化。材料检测不严格、错装、漏装或材料丢失的情况,让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取样工作不到位
        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采样工作,才可以让最终获得的结果具有更高精度,明确该批次材料的具体使用价值之后,才可以确定该批次材料是否可以使用到当前的工作中。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施工材料的检测抽样过程中,参与该项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员会完全恪守从业制度和道德水准,按照已经出台的管理体系,从某批示材料中获得样本,但是并非所有人员都遵守所有的规章制度完成任务,导致最终获得的样本无法全面说明该批次材料的性质。另一方面在采样点的具体确定过程,要求施工单位以及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对取样点、取样区域和取样数量的分析,然而该工作具有较高的感性因素,容易导致工作阶段并非所有的施工材料都可以用于参数的综合描述过程。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全过程质量检测
        3.1在运输过程进行质量检测
        在进行装配构件施工时,需要用到各种结构、规格的构件,有的预制构件体积庞大,有的非承重部分强度较低,在进行堆放和运输中,容易发现碰撞或倾斜甚至倒塌,从而造成构件损坏的问题。在进行堆放时,科学安排堆放场地,设置好稳定支点和堆放架的间隔距离,从而尽可能避免在吊运中避免出现碰撞现象。在进行构件放置时,采取饰面层朝外的方式,同时,在堆放架、构件相接触的位置利用橡胶垫块等进行保护。在进行吊装操作时,保障吊装机械的承载量要能最大可能地满足构件的重量、高度及尺寸特点。保障构件安装的稳定性、安全性,在进行预制构件安装时,需要依托牢固的支撑体系,在验收达标后再进行施工。在构件安装到位后,对其水平度、垂直度进行校核,只有验收合格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施工。
        3.2预制构件生产质量控制要点
        预制构件必须根据相关项目文件和图纸进行仔细处理。生产初期的质量控制要点是图纸设计和原材料设计的适用性。专注于砂石,钢筋,水泥及其相关材料和预埋件的用量控制和质量控制。禁止使用没有质量证明书,并且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并根据相关质量控制程序对其进行两次或多次检查或分离。例如,灌浆套筒的接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当前行业标准JGJ355-201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进行测试。对同批号、同类型、同规格的灌浆套筒不超过1000个作为一个检验批,每批抽取三个灌浆套筒进行抗拉强度测试,如果存在不合格试件,则将从同一批次中取出6个,但如果仍显示不合格,则该批次中的所有成品试件均不合格。最终目标是确保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满足建设项目的技术要求。在使用关键建筑组件的过程中,检验报告可能不会随部件一起直接进入现场,但是制造商必须保存检验报告,以便之后检查时可以随时调用。
        3.3强化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不仅要健全检测系统,而且还要对仪器设备合理地放置,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用的所有设备均应定期维修,以确保仪器能有效运行。另外,还需要确保科学合理地处理仪器设备,该方面主要涉及类似于称重装置的较精密的设备。也就是说,应定期对其进行修复校正,如果检测发生问题,则应及时实施处理以进行修复。如果需要维修相关设备,则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以确保参数稳定。
        3.4运输质量检测
        某些预制构件的体积又大又薄,因此一些非承重零件的强度非常低,在运输或堆叠过程中容易折断或倾倒,从而导致构件损坏,堆场硬化需要上部元件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一般堆放时,堆放架之间的距离应合理,以免组件在提升和运输过程中接触堆放架。垂直放置组件时,装饰表面层应朝外,并且应在组件与可堆叠支架之间的接触点处安装橡胶垫圈。一些柔性材料,例如橡胶,塑料和其他组件以弱角度增强保护。在现场提升过程中,吊机必须匹配提升高度,零件尺寸和最大重量,以确保零件的稳定安装。临时支撑系统可用于安装预制零件,并在验收后使用。安装并固定组件后,检查组件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并在通过测试后执行以下过程。
结束语
        当前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检测制度的不规范、检测参数的精准程度不足等,最终导致获得的检测报告无法说明该批次材料的具体质量。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建设专业性的材料检测评级系统、完善并升级材料的取样工作模式、优化现有的取样工作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廖春林.建筑工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的分析[J].四川水泥,2019(10):243.
[2]胡志明,曾在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测要点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9,28(02):57-58.
[3]徐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9):43.
[4]朱平,刘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16):197-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