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密扣套管大修取换套工艺研究与应用 王松松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王松松
[导读] 摘要:胜页2HF井为南川区块一口页岩气水平预探井,压裂施工压力高达62.4MPa-85.7MPa,压裂后关井压力达32.5MPa-48.8MPa,同区块其它井压后生产压力达20MPa-35MPa,是典型的高压气井,因此对气井套管密封性要求较高,该井采用Φ139.7mm×TP110T×12.34mm×TP-CQ扣生产套管完井,套损后切割取套、换套对扣等施工难度较大。该论文针对本井取换套大修施工,对比

                                                            王松松
                                   (泰州油恒油气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 泰州市 225300)
        摘要:胜页2HF井为南川区块一口页岩气水平预探井,压裂施工压力高达62.4MPa-85.7MPa,压裂后关井压力达32.5MPa-48.8MPa,同区块其它井压后生产压力达20MPa-35MPa,是典型的高压气井,因此对气井套管密封性要求较高,该井采用Φ139.7mm×TP110T×12.34mm×TP-CQ扣生产套管完井,套损后切割取套、换套对扣等施工难度较大。该论文针对本井取换套大修施工,对比结合一般油气井取换套大修施工,从现场施工方法、工具选用、施工安全重点研究,总结出高施工质量、切合实际节约成本的施工经验。
        关键词:气密扣套管;大修;取换套
        前言
        近二十年来石油气行业不断发展,可开发新油田区块减少,老区块油、气井布井数量逐渐趋于饱和。为保证日常油气产量的需求,针对老井的维护、再修复、再开发工作成为当下各大油田一重要任务。套管因破裂、变形、腐蚀等原因造成损坏是目前老井突出问题,同时在新井施工生产中也时有发生。其中取套、换套大修工艺便是修复浅井套损问题一常用技术。受工艺技术、工具选用、现场施工操作方法等因素影响,取套、换套施工难度较大,耗费高,一次性施工达到技术要求成功率偏低。部分油气井取换套大修施工时出现取套耗时长、工具损坏严重;换套时对扣不准确损坏新套管及下部套管;换套后上扣扭矩及密封性不符合要求、井口处井身结构发生改变的问题,甚至造成二次大修施工。胜页2HF井在压裂施工时出现生产套管破裂问题后,在其它油气井取换套施工工艺基础上分析借鉴并重点提出、开展木引锥拨正对扣技术研究,经现场施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1 主要数据
        1.1 基础数据

        表1 胜页2HF井基础数据表
        1.2 井身结构数据

        表2 胜页2HF井套管数据表

        表3 胜页2HF井生产套管简表

        表4 生产套管参数[1]

         表5 胜页2HF井实钻数据表
         2 前期施工情况
         压裂:2019年2月25-3月9日:完成第1-21段压裂,压裂期间施工压力62.4MPa-85.7MPa,关井压力32.5MPa-48.8MPa,技套打背压14MPa-15MPa。3月9日:进行电缆射孔时爬行至3250m遇阻未通过,压裂队配合冲洗井筒。
         套漏:冲洗井筒过程中井口压力升至60.72MPa时,技套压力升至43.01MPa,初步判断技套窜压。
         找漏:采用连油带K344封隔器找漏,在井深8m处自油管打压,技套压力上涨;在井深6m处自油管打压,技套压力无变化,判断漏点在6-8m之间。测漏点的连通性:封隔器坐封于井深8m处,自油管0.15L/min排量注液15min,累计注液2.25方,技套返出液2.08方。
         封堵:于2587.75m-2700m井段打水泥塞,并试压各个确保无井控风险后撤场,交大修处理。
         3 取换套施工
         3.1 技术难点
       (1).该井为典型的高压气井,取换套作业难度高、HSSE风险大。
       (2).该井生产套管比常规井套管钢级高、壁厚大,普通割刀不易割断,工区内无爆炸切割施工队伍。
       (3).是施工扭矩大,需用钻井套管钳及配套设施,操作时不易控制,易损伤套管连接螺纹。
       (4).生产套管与技术套管间隙大,技术套管内径为Φ222.4mm,生产套管接箍外径为Φ159.5mm,本体外径为Φ139.7mm,取套后鱼顶为套管接箍时最大间隙为62.9mm,为套管本体时最大间隙为82.7mm,且生产套管为气密型扣,对扣时易损伤套管连接螺纹。
         3.2 取换套施工过程与分析
       (1).下RTTS封隔器于深度11.06m座封,对封隔器下部套管及灰塞试压合格。
       (2).以悬重50KN-460KN试提套管验证:套管伸长量能否直接倒扣。损坏套管能否直接提出。经验证套管不能提出且无伸长量。
          施工分析:试提验证,掌握准确情况及数据,便于优化下步施工方案,避免增加无用工作量。
        (3).用Φ108mm*2m通井规通井至预计切割部位以下20m。
          施工分析:检查预计切割部位套管内通径,确保切割工具能正常下入并切割。
        (4).地面测试GD-95型水力割刀工作正常伸。下切割套管管柱,完成水力割刀切割深度16.21m。
        (5).切割、取套:排量6-48m³/h,泵压1.6MPa-24.0MPa,洗进清水270方,返出液270方携带少量铁屑返出。期间更换刀片3套(正常磨损)。切割至泵压有明显下降时停泵泄压,试提套管,切割成功。起出损坏套管地面检查:生产套管本体有一道长13cm宽2mm裂缝。
          施工分析:认真记录切割时各项数据,细心观察施工现象,及时分析施工数据。针对套管钢级高,壁厚较厚的情况能准确判断刀片磨损程度及切割完成时间,避免盲目施工增加工作量甚至将情况复杂化。
        (6).倒扣、取套:下MZ130×170-NC50LH型母锥+Φ127mm反丝钻杆3根(最上部1根用于增加重量),悬重9KN,轻探鱼顶深度后上提0.3m,手动反转-慢下引入鱼顶。用35KN*m套管液压钳反转造扣15圈,边造扣边慢放,扭矩液压由5MPa上升至10MPa,管柱下移5cm。试上提悬重60KN,下放至悬重10KN,边慢提边倒扣9圈,试提悬重125KN,下放至悬重50KN,边慢提边倒扣8圈,倒扣时套管出现咯噔声响及轻微震动,液压钳压力5MPa不升,钻杆顶端有水冒出(Φ139.7mm套管外泥浆前置液比重>管内清水比重)。缓慢试提1m,悬重125KN不变,完成倒扣。起出管柱,母锥捞获落鱼:Φ139.7mm套管半根(长6.53m,携带扶正器1个)+Φ139.7mm套管27根(携带扶正器15个)+Φ159.5mm套管接箍,检查最末的套管接箍丝扣完好。总计起出套管29根,丈量起出套管,判断鱼顶为Φ139.7mm套管公扣,鱼顶为深度326.30m。
          施工分析:认真记录施工数据,细心观察施工现象,平稳操作及时判断倒扣完成时间,避免损坏新鱼顶套管连接螺纹而造成对扣施工困难、对扣后密封性不符合要求的现象。丈量、记录起出落鱼结构、数据,为换套时恢复井身结构提供准确依据。(7).铅模打印:用Φ200mm铅印打印鱼顶。检查痕迹为内圆半径57mm的圆弧,圆弧紧靠铅模边缘,朝向铅模中心,与套管公扣吻合。分析鱼顶紧贴Φ244.5mm技术套管内边缘、未居中。

           图1 铅模打印印痕图
           施工分析:探明鱼顶状态,优化后续施工工具选择,避免错误选用工具造成的对扣失败、损坏鱼顶等复杂情况的发生。
         (8).对扣换套:慢下木引锥(引扣部分最大外径Φ113mm,引扣部分长度0.84m)+套管接箍(Φ159.5mm)+套管短节(Φ139.7mm×12.34mm) 1根(1.40m,加弹性扶正器1个)+套管(Φ139.7mm×12.34mm) 14根(第1根加弹性扶正器1个;第2、3、4、5、8、11、14各加旋流扶正器1个)+套管短节(Φ139.7mm×12.34mm) 1根(1.44m)+套管(Φ139.7mm×12.34mm) 15根(第2、5、8、11、12、13、14、15各加旋流扶正器1个),总共下入套管29根(总共下入弹性扶正器2个,下入旋流扶正器15个),总第29根套管方余2.95m,轻探得鱼顶深度326.08m。
           记录正常悬重14t,手动旋转缓慢下放管柱引扣,下放至管柱底深327.22m指重表有轻微显示,手动对扣至扭矩较大时,机械上扣5圈,扭矩上升至15KN*m,以悬重20t试提悬重不降,对扣成功。
          下放至正常悬重,机械紧扣至19KN*m,以悬重40t(水泥返高以上生产套管重39t)提拉3次后下放至正常悬重,再机械紧扣至19KN*m。
          以悬重40t提拉,悬重每增加2t机械紧扣至19KN*m一次,重复提拉操作4次。
           连接套管试压管线,对生产套管回接完成后井筒试压,试压34MPa,稳压15min,压降0.05MPa,试压合格。
           施工分析:鱼顶为气密性套管扣公扣,普通金属外引鞋引鱼、对扣施工时易损坏鱼顶连接螺纹。且外引鞋在对扣完成后无法取出,对井身结构有一定程度改变。
           以套管接箍对接套管公扣时引鞋内径与鱼顶本体产生的空隙稍大,入鱼后鱼顶居中效果比使用内引鞋效果差。
           木质内引鞋后期可钻除,不影响井身结构。
            对扣时需操作平稳,指重表显示准确灵敏,观察仔细,及时判断工具触鱼状态,防止对鱼顶损坏。手动确认对扣准确后方可机械井口,避免直接进行机械紧扣造成错扣、丝扣损伤等问题。
            紧扣时需按套管规范扭矩紧扣,并对套管进行提拉后紧扣操作,确保施工完成后套管丝扣部位密封质量。
           9.恢复井口:以65t悬重提拉生产套管,坐套管卡瓦悬挂器,恢复井口并对井口各级密封按规范试压合格。配合压裂队对压裂井口、井筒清水合试压89.6MPa,稳压30min,压降0.4MPa,试压合格。撤场交压裂队后续施工。
           施工分析:完井时对套管给予一定提拉力,保证完井后套管处于伸直状态。
           取换套完成后对套管试压需达到压裂施工压力。
           4 结论与建议
         (1)取换套大修施工严谨程度较高。数据详细记录、认真分析,施工操作戒急戒躁、慢速平稳、关键工序手动施工,施工现象注意观察、准确判断,会大大增加施工成功率。
         (2)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对比以往经验方法,采用木至内引鞋具有易加工、成品尺寸更符合实际应用、成本低、硬度小不损坏鱼顶螺纹、避免操作失误造成的鱼顶损坏、易钻除不影响井身结构等特点,为取换套施工等成功提供较大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奇,井下作业工程师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12-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