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军“新面貌”改革中后勤改革发展的认识和启示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张慧超 董嘉诚
[导读] 改革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亲自擘画蓝图,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战斗力不断提升,随着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保障能力也逐步提升
        张慧超  董嘉诚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研究生一队
        
        改革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亲自擘画蓝图,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战斗力不断提升,随着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保障能力也逐步提升。对比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的调整改革,我认为俄罗斯军队“新面貌”改革中后勤改革的内容对于我军后勤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我深刻认识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了外军的样式和模板,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对俄罗斯军队“新面貌”改革的认识
        2008年8月,与格鲁吉亚进行“五日战争”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当年底签署了俄罗斯建军以来最为彻底的“武装力量新面貌”军事改革规划,目标是建设一支体制编制合理、装备精良、机动性强、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军队,其核心内容是依据俄军在“俄格冲突”中暴露的严重问题,以及长期存在的顽疾,从上至下进行大规模军事改革。2012年3月20日,梅德韦杰夫宣布,俄军“新面貌”军事改革已基本结束,改革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俄罗斯拥有了一支全新的军队。如今,“新面貌”改革已经过去12年,俄军队的变化有目共睹,让人眼前一亮,同样,作为“新面貌”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俄军后勤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并全面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新面貌”改革中后勤改革的主要内容
        与“新面貌”改革相适应,俄军在精简后勤保障机构、优化后勤保障体制、扩大社会化保障和提高官兵待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是建立“后技合一”的三级垂直保障系统。建立“后技合一”的保障系统是俄军“新面貌”改革中后勤改革的核心任务。改革中,俄军由总后勤部牵头,将总后勤部勤务保障系统与总装备部技术保障系统合并重组,建立“后技合一”的保障系统,负责物资与技术保障的管理、计划和协调。总部机构完成合并重组后,各军区(军兵种)和部队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形成“上至中央机关、下至战术环节”的三级垂直保障体系。
        二是建立跨部门联勤保障体制。建立跨部门联勤保障体制是俄军的创举,由区域保障体制演化而来。该项改革历时长久,不断深化,到“新面貌”后勤改革完成时基本建立。其演化过程主要 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军区范围内试行区域保障体制。二是全军正式推行区域联勤保障体制。三是构建跨部门联勤保障体制。四是深化跨部门联勤保障体制。
        三是逐步扩大后勤外包,加速接轨现代后勤。俄军通过考察发现,发达国家军队都在广泛采用“外包”方式实施后勤保障,从军事角度看,可将部队从非本职职能中解脱出来,让军人免除与作战训练无关的任务,专心于战备水平和战斗力的提高;从经济角度看,可吸引地方保障力量为军队服务,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签订对军队有利的外包服务合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2010 年,俄国防部正式采用“外包”概念和做法。
        四是大力改善官兵待遇,提高军人社会地位。为保证改革顺利推进,“使军人成为高收入和受人尊敬的职业”,俄军领导人决定实质性改善官兵待遇。首先,提高军人收人水平。其次,改善军人住房条件。再次,施行加强退役军人安置等优待政策。
        三、俄军“新面貌”改革中后勤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是大刀阔斧,强力推进。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利哈乔夫在其对普京治国理念有较大影响的著作《俄罗斯思考》中指出,俄罗斯民族性格最大的弱点是爱走极端。这种极端的民族性格体现在 改革中,就是大胆激进。“新面貌”军事改革中,俄军大刀阔斧,从总部到基层,从作战部队到保障单位,全军上下一起行动,短短两年时间内即完成体制编制的重大调整,在改革遇到阻力甚至反对的情况下,仍强力推进。
        二是积极“拿来”,吸收创新。俄军在筹划军事改革时,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常以美军和西方国家军队为蓝本。但在“拿来”的过程中,更多是吸收借鉴与俄军实际相结合,并不断进行创新。例如,在采取外包服务方式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时,俄军直接将英语中的“outsourcing” (外包)一词音译过来,使之成为国防部正式用语,但在具体做法上,俄军并没有照搬照套美军做法,而是结合俄军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外包方式运用于重点领域和非重点领域,并不断进行整改,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合本国国情和军情的保障方式。
        三是健全法规,指导改革。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俄军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为改革提供指导。改革伊始,俄军即出台《2009-2011年俄罗斯军事改革规划》,明确军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也确定了后勤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后勤改革领域,俄军陆续出台多部法律法规文件,如《俄联邦军人薪金与补贴法》《俄军薪金法保障程序》等,既保证了改革措施有法可依,也增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
        四是实践检验,及时调整。战争是检验军事改革成效的最好方式。和平时期,俄军把军事演习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2010年,俄国防部正式采用“外包”概念和做法后,俄军当年就举行了“东方-2010”后勤演习,重点是检验后勤外包成效。从结果看,俄军后勤外包改革获得了积极效果,证明外包能减少服务保障分队的人数,削减设施和维持性开支。对演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俄军也及时进行了调整和整改。
        四、“新面貌”改革中后勤改革对我军的启示
        一是变革中会遇到利益的壁垒和藩篱,坚持方向就是要维护核心听从指挥。“新面貌”改革进程开启后,在总统的亲自领导和督促下,俄军克服内部重重阻力,使跨部门联勤保障体制改革得以深化发展。一方面,彻底革除存在的部门之争、利益之争。凡影响战斗力的都坚决改掉,改革最终都服从提高战斗力这个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对不服从改革命令、拒绝交出战场指挥权的军兵种司令坚决予以裁撤、整肃军纪。2008年12月,时任后勤部长的伊萨科夫大将因反对中央后勤机关职能被削减,成为第一个被解职的高级将领。2009年,俄军31名主要高级将领中有23人被撤换,俄领导人推进军事改革的决心可见一斑。对于新时代的人民军队而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提高战斗力的必要途径,深入推进改革就是要维护核心、听从指挥,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刀口向己,破除利益壁垒,坚持方向不改变,坚定信念不动摇,真正提升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
        二是面对改革要有相应的容错机制,以科学论证代替反复调整。“容错”是科学的政绩观,改革是探索的过程,即使遇到问题也是正常现象。俄军在改革中,曾经历了20年的试错过程,俄军采取“可行性论证-试点-演习检验-逐步推行”的做法。在后勤改革中,国防部后勤机关猛然间裁员70%,导致机关难以正常运行,随后又不得不增加编制。这种“反复”的情况在俄军改革中还有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论证不充分,决策仓促。因此,在我军推进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军事改革还是后勤改革,都应紧紧围绕军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全面提高后勤核心保障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战斗力为目标,搞好论证和顶层设计,用“反复”论证去减少“反复”改革,避免出现类似俄军“开倒车”的情况。
        三是改革的成果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不断更新发展。俄军改革的成果是不断用实战进行检验的,在战争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此次“新面貌”改革就是通过“俄格战争”进行检验和调整的。当今世界形势变幻莫测,面对习主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要求,新时代人民军队要不断加强实战化训练,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外军交流合作,不断通过实战检验改革成果,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我军的战斗力不断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