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 广西 南宁市 530021
摘要:音乐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欣赏能力不仅体现了个人审美修养,更是个人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活动过程,可以说音乐学科中的美育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音乐欣赏,作为初中生的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知、理解、表现音乐情感的一种实践性活动,在中学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素质,涵养美感,也是中学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中,让音乐核心素养的三大核心点:审美体验、艺术表现、文化认知得以实现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1.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是初中生音乐学习阶段的关键
从11、12、13岁至14、15岁,属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在这一阶段,音乐欣赏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陶冶学生情操、愉悦身心、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都相比小学阶段有所提高,所以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首先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欣赏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从感性体验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准确把握音乐形象,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通过审美体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抒发内心情感。
2.得当的方法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结合学情,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合理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2.1音乐欣赏课首先是一场听觉为主导的审美体验过程
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复调等音乐元素塑造作品形象的。而听觉活动是音乐欣赏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美国教育家理.奥肯帕奥.拉逊在《内在听力的教学》一书中提到:“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该的样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耳朵、眼睛等感官器官的感知,积累了许多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印象,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就是倾听,如果没有音乐的耳朵,没有静心聆听,那么再美妙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我们既要在听的过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将感性与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每当我们全身心欣赏音乐时,就会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魅力,只有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音乐欣赏课,才能带领学生逐步去感知、认识、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
2.2在审美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前提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理解多元文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追求新事物、探究新方式的前提,是从事某种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的心理倾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引路人,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品质,就必须把握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告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应该关注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之处在哪,思考如何将兴趣引入课堂。
2.3在音乐欣赏课中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以及综合鉴赏能力为方向
音乐核心素养中的艺术表现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即艺术的表现(表演)。其中,综合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的能力,也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力、想象能力在鉴赏中具有特别别重要的作用。在欣赏课中,很多老师总是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照本宣科的讲解教科书上的内容,不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以进行的音乐活动内容有很多,例如:在课前邀请学生收集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故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元素、在音乐实践中发现乐曲的艺术美,通过欣赏逐步去了解乐曲的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等,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等等。这些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拓宽教学视野,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方向,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课。
2.4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从而带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传统的板书式、挂件式材料在现代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有的抽象知识点或者是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作品,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也难免完全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却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多媒体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它可以扩大信息容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弥补教师的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更直观、跟有趣、更全面的让学生理解和走进音乐。
2.5在欣赏课中教师要善于思考并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和身边环境等的影响,需要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正确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以下误区:一种是语言替代型,另一种是单一欣赏型。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想象和联想,才能给学生的心灵插上感受美的翅膀,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引导、激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之中,启发他们通过联想获得无限的想象空间,说出作品所抒发的情感,进一步感受作品表达的意境从而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或者在节奏训练、旋律模唱、二度创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音乐认知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获得愉悦和快感,让他们在平等、欢乐、互动的课堂中,逐渐了解音乐内容,感受、发现、创造音乐中的美。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作品和学情,善于思考,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作品的深入挖掘,通过音乐欣赏主体的组织与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熏陶,使学生的艺术气质获得升华,让优美的旋律滋润心灵并感受音乐之美。
3.结束语
音乐欣赏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要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等因素,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对作品中对美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于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实践的能力,最终通过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去拓宽学生音乐视野,进而引导学生去理解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在课堂中,我们要沿着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向,发挥音乐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让优美的旋律滋润心灵,感受音乐之美,逐梦飞翔。
作者简介:张韵,1989年6月出生,在读研究生,广西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青秀校区艺术组组长,主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