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涛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茂林镇文山小学 云南 昭通 657307
摘要: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够为学生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引领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创造力。数学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并且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基于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
小学是为学生打好基础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会受益匪浅。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授予学生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善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设独立思考环境
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至深地进行学习,通过给学生设置悬念引导其主动思考和讨论问题,使他们在讨论中逐渐拓展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完毕后给其提供正确的答案,逐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发表个性见解。以学习“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提问给学生创设了独立的思考环境,并给他们布置了学习任务:自主推导出圆锥、圆柱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学生结合笔者的提示拆分图形,将圆柱分为一个长方形与两个圆;将圆锥分为一个圆与一个扇形。如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便能自主计算圆锥与圆柱的表面积,之后,他们结合所学的空间知识进一步推算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掌握了数形结合的计算方法,同时学会了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绘制图形。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不具备独立学习的习惯,不具备自主探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难以提升独立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要有效落实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在体会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优势的同时,不断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撑,塑造学生独立思维的稳固框架。在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对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前熟悉了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还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发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更好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思考。而经过教师教学过后,学生在知识复习时,温故知新,会让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再一次巩固;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听讲、主动互动等好习惯,带领学生逐渐适应数学学习的模式和方式,并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结构来进一步保障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过程的效率和科学性。例如,教师画出若干个多边形,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如何计算多边形面积,并在观察图形后借助辅助线的作用拆分与重组图形;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画图,让复杂抽象的图形变得更加简单。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拓展多边形知识,且能在图形之外画出更加熟悉的图形,以此降低学习难度,最终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3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对数学学科的本质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通俗讲,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心中的疑惑,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例如,在“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询问学生,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便会询问老师有关图表中的数值、名称等,以此引出统计图中的必备要素。教师为学生补充完整后,再让学生根据统计图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思考分析,比对各组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独立思考下引发疑问,进行仔细分析,从而化解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全面深入地剖析新知识。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理解,更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4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与生活相关,教师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思考。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具有生活性的数学案例不仅让学生产生熟悉感,还因为案例对于他们来说很常见,所以能从脑海中搜索到很多东西,丰富自己的思维内容。学生的思考不再只围绕着乏味、冰冷的数字,反而因生活接触到了实际的物体,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生活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看到的、摸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思考与自己学习的知识 联系在一起。比如随处可见的门,学生看到门可以想到门的质量、门的面积等数学计算。再联想自己学过的数学公式,通过独立思考寻找到有效方法,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运用出来,实现自己想要的计算。在数学教学的形式上,教师结合生活能设置很多生活化的实践课题,让学生的概念理论思维,变为知识实践思维。生活与数学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方向,给了他们创新学习方式、思考方式的灵感。比如在学习“比例”课时,以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图”为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将城市的各个位置清晰表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知识将一个长5米,宽2米的长方形,变成一个长5厘米的长方形。数学教学以生活事物为例,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数学知识,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思考出来的内容,进行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扩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发挥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能够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殿堂。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的职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将数学案例生活化,拓宽教学内容,从而做到真正地培养小学阶段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红霞.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 2020(24)
[2] 史尧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20)
[3] 严婷.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J]. 考试周刊. 2017(25)
[4] 卢永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20(0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吴永涛(1984年10月),男,汉族,云南昭通市人,河北科技大学本科,昭通市永善县文山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生、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