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展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黄 惠
[导读]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全育人”价值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
        黄  惠
        云南艺术学院   昆明  650500

        【摘  要】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全育人”价值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分析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的总体研究概况、研究主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是深化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值得借鉴的精华。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全员育人: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使其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一个育人合力。全程育人: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育人:提倡改进创新育人方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一维空间向多维空间的转型,全方位营造德育格局。工作格局: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中对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建构,以及对高校“三全育人”态势的理解、把握和应用。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分析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的总体研究概况、研究主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是深化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值得借鉴的精华。
        一、国内研究现状
        高校“三全育人”是一个理论日益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育人”问题,每一代领导人都做出了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理论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丰富了“三全育人”的内容,拓展了“三全育人”的载体,创新了“三全育人”的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以“三全育人”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搜索日期2020年7月19日),可查到858篇文献,将其进行定量分析(如图一、图二所示),可见近年来高校“三全育人”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该研究论域成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点。
        本文展开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根据文献发表统计结果(图一),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关注,在我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6年为自发研究,高校“三全育人”思想萌芽阶段。这一时期鲜有代表作,发文量每年不超过5篇,相关论述零星散布于少数几篇文章中。第二阶段,2017年—至今为自觉研究,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被广泛关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现有文献定性研究视角分析(图二),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三全育人”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育人模式、实践路径、育人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等主题,具体包括抽象理论构建和具体语境解读两个向度展开:
        
        (一)就抽象理论构建而言,国内学者岳修峰出版专著《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设专章系统讨论了高校“三全育人”的内涵、特征、意义、环境、载体、方法、体系构建、及其实践探索等内容。学者(蔡文成、王习胜、刘仕晨、吴新文、赵伟、王哲、顾雁飞、秦月、武永江、余韵、杨晓慧、周建松、林毅、李强、王中迪、牛余凤、刘歆、王春花、朱浩、邓国彬)等从科学内涵及要素、理论意蕴、机制初探、合理性逻辑诠释、体系构建、生成机理、教育理念与培育策略几个维度展开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往往立意高远,体现出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研究朝着系统化、理论化发展的自觉努力,研究成果也颇有建树。这些学者们的相关研究都以各自的学术关注为出发点,各自观点的阐释上足够充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展现了学术讨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但是从学界的整体认识上来看,目前就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理论构建而言,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勾勒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理论分析框架和逻辑结构层次,在高校“三全育人”的内涵、特征、意义、环境、载体、方法、体系构建等等理论体系探索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开拓,也是学术界今后在该领域内的努力方向。
        (二)就具体语境解读而言,学者(雷虹、黄珊、任思璇、张翠娟、刘慧、沙楠、许琛、张坤美、肖红霞、韩慧莉、刘淑颍、顾丹华、罗浩东、张燕、李秋芳、陈杨、张远航、张蓉、茹荣芳、邹桂祎)等就高校学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校风管理、课程思政、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课堂、学风建设、学前教育、文化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国防教育、书院制育人、党建育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发展、传统文化、职业道德建设、资助体系、新生心理健康、高校创新创业、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民族团结等等领域展开讨论,这些讨论多因强烈的问题意识颇具借鉴意义,无疑是富有建设性的,可以认为,在众多学者们的引领和推动下,国内有关高校“三全育人”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进一步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具体语境研究的丰富多样也带来了研究不集中、不深入的问题。每个学者对于各自所关注的领域颇有研究,但对共性问题的关注、研究、分析不够充分,所提出的解决对策也局限于所关注的具体语境范围内,普遍适用性对策的关注与研究偏少,在从具体语境中分深入析、高度概括提炼出普遍适用性对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开拓,也是学术界今后在该领域内的努力方向。
        一言以蔽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剖析为多,实践梳理为少;共时性研究为多,历时性研究为少;共性探讨为多,个案分析为少。 这些不足也正是本课题力图突破的地方:从高校“三全育人”内涵特征入手,拓展全员育人维度、全过程育人维度、全方位育人维度的载体及方法研究,探索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具体应用策略体系,希望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全育人”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迄今为止,国外尚未提出这种具体名称的教育理念。但是国外对教育模式也有很多独到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其中一些思想与“三全育人”思想相吻合。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和我国的“三全育人”理念中的“教师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譬如,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教育应该在全程都得到关注,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过程育人不谋而合。另外,单一的混合德育模式与我国的“三全育人”模式也有相契合的地方,美国就是这种混合德育模式的典型。“它在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方面,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与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途径相结合”,既“开设专门的公民课,道德课等,同时又注重发挥校园生活,社会服务活动以及环境熏陶的作用”,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又让“教师和管理者担负起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并受到学校的监督和评价”,这些观点都契合了“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等思想,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研究的开展和深化都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未来的研究趋势
        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处于起始阶段,研究的理论性有待深化,研究的方法也有待推进与创新,目前大多是从“三全育人”理念为出发点,找出具体语境之下的结合可行性研究,进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措施。理论剖析为多,实践梳理为少;共时性研究为多,历时性研究为少;共性探讨为多,个案分析为少。且研究层面比较分散,并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系统体系。这些不足也正是将来研究中力图突破的地方:一是加强实证研究。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不应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围绕概念进行纯粹的学术探讨,而应加强实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成果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将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是加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多学科融合综合研究。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等多个学科,所以需要综合集成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既是学术界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应用研究不断深化、具化、细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实际构建、运行过程中所展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黄惠(1984—),女,云南普洱人。云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艺术类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KYJJ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