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途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于 丹
[导读]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文人雅士以及英雄好汉。
        于 丹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    010010
        摘要: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文人雅士以及英雄好汉。而近代的中国又在长期的战争与压迫中崛起,中国的历史绚烂多彩,在初中时期,学生已经打好了中国历史的基础,并且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更是烙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而这也正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势。本文将主要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寻中国的历史知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途径
        引言: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充斥着中国大地,而这也正是构筑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原因。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出现了无数文人志士,对历史的学习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过去,还是学生认识中国的传统美德并融入到自身日常的生活当中,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化被动为主动
        (一)角色扮演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文人雅士以及忠勇双全的人物,教师只是通过口述,并不能让学生挖掘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1]。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人物的认知,教师不乏让学生变成历史人物,感受历史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个人做出的抉择。
        教师在为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要考虑到环境以及设备的问题。越贴近历史的环境,学生的代入感越强,扮演的兴趣也越高昂。而角色扮演也大可以不按照教材中的剧本走,而是让学生自己决定流程,随后再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情况,通过学生的表演与真实历史之间的落差,让学生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到当时情况人们做出的选择抱以怎样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让学生更愿意探寻真实的历史。
        (二)参观访问
        我国的近代史是壮烈而悲伤的,在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了解到中国近代的悲怆[2]。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学校就可以为学生举办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物件的参观,感受历史的厚重。
        二、化抽象为具体
        (一)展示历史图片
        历史并不是一个个故事,而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教师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现存的历史照片为学生展开教学[3]。相较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对图片的接收能力以及敏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历史图片为学生展开教学,可以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历史上能够看到图片的历史基本处于近代,而我国的近代史优势在战争与压迫之中崛起的,因此,图片能够为学生带来的冲击更大。
        例如,教师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圆明园曾经的样子以及被破坏后的样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圆明园中,象征着十二生肖的兽首被列强夺走,教师要告知学生,拿回十二兽首,并不是因为十二兽首本身的价值,而是他们代表着中国的国耻,而十二兽首也就成了勿忘国耻的象征。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会逐渐认识到,明确的历史对于中国在世界地位而言是多么重要,并且更愿意为了国家的发展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


        (二)播放历史纪录片
        在中国的影视作品当中,历史是一个巨大的“IP”,并且到现在也没有衰落的迹象。因此,中国历史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筛选一些具有代表性以及真实性的历史纪录片为学生播放,让学生通过对纪录片中的内容逐步了解历史的真相。
        例如,教师在进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抗日纪录片。抗日战争不同于其他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造成影响最为严重的反侵略战争,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往往较深。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播放《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二十二》等影视作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抗日战争时的悲怆。
        三、化单科为综合
        (一)文史相融
        历史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方式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出现的人文相联系起来。尤其是近代史,出现了诸如“鲁迅”“陈独秀”这样的文学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也会记载诸如“陈独秀”“鲁迅”的文章,历史教师就可以将这些文章与历史相结合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权衡好文章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比重,避免文章的内容过多,而历史事件的教学却较少,让整个课堂变成一节语文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上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寻找历史事件的蛛丝马迹。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深挖历史人物品格以及人性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进行《北伐战争》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介绍该篇中提到的周恩来总理,并且利用学生学过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非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实的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切实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史地一家
        所谓的史地一家,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到历史发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站在的这片土地上就是历史发生的地方,这样的情绪,就会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地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产生兴趣,并自主去探寻此处的历史。
        结束语: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沉淀,并不是历史教学的负担,相反,这正是历史教学的 优势。无论是战争、和平还是革命,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绚烂的内容,对于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这些历史无疑是新鲜的有趣的。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历史中的代入感,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罗永双.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2]沈强.史料教学与初中历史“三思”课堂构建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王平.初中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