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基于国学经典,构建特色班级”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肖伦丽
[导读]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肖伦丽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盛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典美文不仅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而且意境高远,启蒙心智。近年,笔者在高年级教育管理中,尝试以国学经典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国学氛围、强化国学经典诵读、深化国学精髓践行,以国学经典涵养学生品德,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班级魅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班级文化;国学经典  特色班级   策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国学经典作品,其中不仅蕴含了先贤的智慧哲理,更体现了先辈对文学的认知与了解。中国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小学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为今后的生活提供智慧启迪,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必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个人而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导致了学生智力水平、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出现了强烈的反差。学生心理浮躁,诚信缺失,意志品质薄弱,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层出不穷的校园问题,让我们痛切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很多有心的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基于国学经典的魅力,构建了一个个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特色班级。
如何基于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构建自己的特色班级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情况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重氛围,建设富有特色的国学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氛围对班级管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使学生了解国学、亲近国学,笔者努力把国学经典融入到班级文化中,使“隐性教育”的功能放大化。
        1.融入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对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在班级布置时充分考虑营造中华经典文化学习的氛围,将每一面墙“活化”起来。课室前面黑板上标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班级口号,两侧张贴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着而改之”等《论语》的教育标语,时刻提醒学生,要自醒自悟、养成习惯,规范行为。手抄报定期出如“我与孔子的对话”“走近孔子”等国学经典故事。教学楼的走廊展板上都贴国学经典诗句的金玉良言。笔者班上有一副孔子的画像,画像旁边就是两句古典边框装饰的“入室即静  入座即学”,学生们一进教室,抬头看着孔子的睿智沉稳的面容,看到这两句提示语,即刻就沉浸在浓厚的学习环境里,或自己悄声看书,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或自己独立练字……在这样的氛围中,切身感受国学经典学习的无限魅力,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方式影响教育学生。
        2.融入班级命名。笔者与学生一起讨论,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不够主动,不敢大胆质疑,上课不愿动脑思考,空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的班级不再是x年级x班,而是以国学文化命名班名:“敏学班”!“敏学班”的来历源于《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要聪敏好学,虚心求教,鼓励大家在求学路上要勇于求真、求实,开动大脑,努力学习。有了班名,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国学经典名言生发我们的班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班规:仁、义、礼、智、信;班级口号:学经典,知荣辱;班风:厚积慎思,薄发笃行。这样的生发,使学生明白这些国学经典的要旨,指导自己的言行要符合这样的班训、班规,形成我们自己的班风。朝这样的目标,学生的言行就更能贴近这样的经典含义,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利用国学经典,浸润了自己心灵的途径。
        3.融入班级制度。笔者还利用国学经典的魅力,研究学生的日常管理。从学生礼仪入手,把班规改编成《课堂三字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堂三字经》铃声响,进教室;上课时,坐端正;师生讲,倾心听;先思考,后发言……笔者通过《论语》和“班规”的结合,让学生对《论语》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又有意识地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也使班规更人性化,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良好的班风建设。最让笔者难忘的是班上小李同学是大家公认的调皮孩子,喜欢对同学动手动脚、吐同学口水、有时甚至煽同学耳光,同学们都不大和他来往,家长们也屡屡投诉。接手这个班级后,通过家访深入家庭了解到:孩子爸爸是援外工程师,常年驻守比利时,妈妈工作繁忙,孩子几乎没有人陪伴,很想拥有自己的朋友。孩子之所以和别的同学屡屡产生矛盾,是因为他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从来不管别人怎么想。找到问题的症结,笔者在班上召开班会,依据开学拟定的班级公约“仁、义、礼、智、信”,让他自己逐一对照、反省。然后让全班同学以书信的格式给他写信,说说对他的行为的看法和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这些书信给他看了之后,孩子发现只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自己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在别人看来是极端的不友好。孩子初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书信中明白了同学们对他的期待,笔者也及时运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给他讲道理,孩子彻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

现在,孩子有朋友了,不再调皮了,成了真正的优秀学生,期末还被同学和老师共同推荐为“班级小明星”!
        二、重活动,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注重把班级活动与国学教育课程糅合一起,充分利用班会、班队、学校常规教育等开展国学教育,“读书会”“故事会”“讨论会”三大特色活动最爱学生喜爱,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努力培养知礼仪、懂感恩、有责任、有担当的阳光少年。
        1.国学经典读书会。紧扣高年级《论语》《孟子》《大学》等国学经典教材,每周开展一次读书会。该项活动较好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在摇头晃脑中培养语感,在反复吟诵中内化提升自己品德修行。笔者班上的同学针对每周我们制定的班级行为目标,找到相应的经典警句,利用班级班队课,引导同学们了解这句名言的来历以及它带来的影响,孩子们就会把这样的经典名句指导自己的言行。譬如某一周发现有同学发生了欺负小同学的事情,我们就会在“班级经典读书会”上讲解“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句话的来历,以及相应的故事,并说说今天我们班这样的行为该怎样改?同学们在听了这样的经典之后,行为上会立刻做出改变,给受了欺负的同学道歉,并严警自己的行为不再做那样的事情,做一个知荣辱的好人。
        2.国学经典故事会。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品德,笔者定期开展“五德”故事会,老师围绕“礼义仁智信”五个方面,选择一个个具体的小故事,由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在一个个经典故事中,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身心得到洗礼,班级 “知书达理”的班级氛围也更加的浓厚。特别是在物质文化高度满足的今天,很多孩子把父母、家人的付出看成了理所当然。怎样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孝顺呢?我们的故事会中就引导孩子讲述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从古至今,百善孝为先成就了中华的传统大义,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和回馈。这样的经典故事,孩子们常读常新,孝顺,不再是一句空话!
        3.国学讨论会。笔者积极鼓励学生从书法、国画、古琴、围棋、茶艺等国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项目学习,并在每月举办一次,让每组同学轮流上台表演,给同学们搭建一个展示舞台,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
        三、重实践,积极推进家校融合教育
        注重“家校联动”,推动国学教育实践是笔者的又一法宝。笔者将圣贤典籍当成最好的公民道德教育范本之一,把国学经典中不必变、不该变、不能变的东西,与孩子生活相适应、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的资料推送给家长,让这些容易学、也容易做、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德育内容,通过家长引导实践,渗透进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个细节,使国学成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亲子阅读实践,培养亲子氛围。国学教育回归学校同时回归了家庭,通过家校联动,学校引导,许多家庭把《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家长每天陪伴孩子亲子阅读,让学生在一首首经典古诗文中,感受到古代思想家、文学家的精神,领悟这中华文化里的人“仁”“义”“孝”“悌”等思想,将公民意识的精华带入到儿童生活情境中,心灵上得到一次次的震撼和洗礼。
        2.注重传统节日实践,涵养国学素养。传统节日是开展国学教育最好契机,我们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展特色活动,涵养学生国学素养。如与家长一起走近孔子,定期创办手抄报;书写经典的语录,进行亲子书法大擂台;中秋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家长多陪同孩子参与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活动,并给予适当讲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
        3.注重良好习惯实践,培养美德少年。“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笔者曾根据《弟子规》“入则孝”,与家长共同商议制定了《孝亲少年行为登记表》,商定“孝亲标准,孝亲行动”:(1)父母呼唤,能及时应答,不拖延迟缓;(2)父母交代的事情,能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3)在父母劳累一天后,能够端一杯水、捶一捶背、说问候的话;(4)能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话……家校共同努力,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小学生每天多诵读,多参与;家长每天做引导,做记录;老师每周一小结,表扬一批孝亲者。此举深受家长欢迎,有家长说:“此举很好,既让小孩感悟国学经典,又能给我们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很强的教育目标,我们不再溺爱孩子,让孩子在‘铭言、知理、怡情’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孩子也渐渐懂得孝敬老人、懂得参与家务,我们很感动。”
        总之,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去探索,努力创新,以国学经典为班级特色,争取让每一位小学生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下,切实丰富人文素养,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培养良好习惯道德情操,成功奠定人生基垫,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春,陶元红.班主任工作规范与技能[M].重庆出版社,2007.
?[2]柴晓云.抓班级文化谋学生发展[J].管理,2011(12).
?[3]刘宏伟.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2).
?[4]晓伟.国学润心田——浅谈学校国学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