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超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观桥镇方井中心小学校
摘要:小学科学这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萌发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带入小学科学课堂,可以让学生迅速投入到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生活化;核心素养
前言:小学阶段,小学生还处在一个懵懂的认知期,对周边一切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而在小学教学中,引入小学科学这一课程,不仅给小学生智力开发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激发了小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能力。学习中,他们会把自己在课本上看到的东西在生活加以实践,以此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科学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使科学教学的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这一点也体现了小学科学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该最终回归到生活实践的特点。生活应当是教育的核心,“生活即教育”。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更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取材,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终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在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下,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世界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们要努力保护和激发他们身上的这种特性,利用生活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创造的方式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场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教材上的知识联想现实中的科学例子,从而引发对科学现象的思考,通过场景的创建,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例如当笔者讲解“温度和水的变化”时,上课前特准备一杯装满热水的无盖杯子。上课时,笔者先盖住杯盖,等一会儿再打开盖子,会发现杯盖内部覆盖了一层细密的小水珠。这时,笔者向学生提问:“杯盖上为什么会出现水珠?”并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了使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笔者问学生:“当你在浴缸里洗澡时,突然一滴冷水落在你的额头上,你迅速环顾四周,发现天花板上到处都是小水滴,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基本上都遇到过这样的生活现象,很快回答:“是的,这是为什么呢?”此时,笔者对学生讲解了本课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也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寻找解决方法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中一点就体现在它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这也在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虽然是针对小学生编写的教材内容,但是,其中一些知识不免会涉及到相对复杂的原理,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讲解时也会发现,学生对新知识虽然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如果长时间的遇到困难,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为此,教师应当想出合理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其中结合生活实际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冬天遇到过的这些情景。例如,学生所看到的窗户上凝结的水珠和雾气、早上的露珠等情境,针对这些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思考这些情境的由来和原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第一时间通过翻阅书籍来寻求答案,这时学生就不自主地学到了课本知识,并且经由自己的阅读所进行的解释,也会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从而对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感兴趣,这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
(三)采取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
教师在引入生活化资源中,需要将其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资源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其实践能力、生活能力,丰富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常见的生活材料,并且通过自学为材料进行分类,然后撰写科研报告,在课堂中将报告展示给同学和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化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材料属性的理解。
(四)丰富方法,提升科学学科课堂质量
理论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知识一个接受的过程,但是无法吸收,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业余生活时间,增加实践机会。例如,在进行《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植物,若是有条件,可以新培养一种植物,如豆子、蒜等通过水培发芽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植物生长周期记录表,每天观察、测量植物、种子的变化,发现种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因为种子的水培会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因此,不同学生家庭培养的种子、植物生长状况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在家中的记录,讨论为何同样的种子,生长周期和成长情况不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知。
结语: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所以教师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事例,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入课堂教学中。让科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分析,而是生动活泼的生活体验之旅。
参考文献:
[1]矫洁.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