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王小真
[导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王小真
        南安市杏光小学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当前,核心素养已跃升为教育界热点,成为教育者们借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改革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从以下方面探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2.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
2.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人文素养
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乐所得”,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提升数学人文素养。   
数学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思考、理解、交流等活动,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中的《分桃子》这一课。我沿用了课本上设计的“小猴分桃子”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对此,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完动画后积极向同伴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并在倾听中相互得到启发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意。此外,我以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秋游为线索,设计了一个例题:《分桔子》,让学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平均分,学习平均分的两种分法。通过整理、探索交流,我发现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往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经历了学习探究活动中理解、交流、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感受到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许多学生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分物品游戏”是教学的高潮,所有的学生都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来了。电脑游戏以其交互式、主动参与性和可反复操作性取代了传统的、线性的、被动的观看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游戏者的参与热情。我们在设计时特别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做错了,也允许重新开始。当思考题全部做完,出现“你真棒!”的画面时,许多学生兴奋地跳了起来,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喜悦更使他们增添了学习的信心。
2.2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公历每年总是12个月,而农历有的年份是13个月。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总天数不变为什么月数不一样。这个问题提的真棒,很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对问题提的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抓住疑点,让大家进行辨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求知欲望高,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深刻,而且逐步学会提问。
2.3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拓展素养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例如:“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大约有多少?估计一个操场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欣赏与设计”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通过与实际生活这么一结合不但使学生有兴趣能学会,还是同学们认识到了学了数学不白学啊,将来生活中的用处真是广泛啊!
2.4关注情感体验,提升数学思维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常说:“给儿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成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动机,而且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养成他们健康的人格。尤其是对那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
案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一小组中,一个优等生在老师提完问题后,马上积极举手要求回答问题,而同一组的另两位同学,看到本组已有答案,并不需要自己再讨论什么,就放弃了思考的机会。教师预想的效果已达到,教学过程继续下去……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主动参与的学生能在教师面前随意表白,并有与教师和同学沟通的权利,这时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畅通的,而被动参与的学生的头脑成了装灌知识的容器,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因而很难有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时教师的任务是调动没有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特别对于学困生,更要在这种展示之后适时地表扬他们,有可能他的发言不够精彩,不够完整,但只要他有一点可取之处,都应即时给予肯定,这样当他在得到赏识时,心里由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和学习。所以要让学困生在合作交流中也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发言,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马云鹏.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
[3] 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 教材 教法,2015(9):37-39.
[4] 刘文红.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