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耿集中学 441212
摘要:趣味性课堂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内逐步转变教学思想,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构建趣味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现阶段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实现趣味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趣味课堂;构建策略
前言:
现阶段趣味课堂在初中阶段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现象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教学方法逐渐失去引导作用。为此,教师应构建趣味课堂,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重点内容以幽默化等形式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课堂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析。首先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发现因为数学内容的逻辑性比较严谨,学生出现兴趣下降的趋势。在班级内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无法跟上学习课程。从微观角度看,可以发现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构建趣味性课堂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基础概念。
二、构建趣味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建造趣味氛围
根据有关实验表明,趣味课堂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但当前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量的概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渐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不利于在课堂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教师要在数学课堂内采用问题情景教学,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断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采取生活化问题,在说完重点内容后,巩固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比如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如下的问题情境:根据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你们能否得到三角形的具体定义内容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活跃课堂氛围。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中的三个问题带领学生正确认识三角性的相关内容:1、以AB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继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关元素的理解与认识,并利用小虫在三角形内的出发点让学生思考各条路线的长相等吗?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并借用“一条长为18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腰长是底边的2倍的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后教师还可拓展三角形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按照边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并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抽学生进行回答,引出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具体定义,从而在学生解决的实际过程中,活跃学生大脑,加强学生在班级的融入度,为构建趣味课堂提供了保障。
(二)开展游戏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因为具有较强的抽象内容使得教师在构建趣味课堂时产生问题,继而在课堂上没有进行趣味性教学。因而教师可将游戏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并借助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要根据重难点内容进行游戏活动,从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抽象概念。像在讲完“边边边、边角边”等判定性质后,学生对证明全等的条件还存在模糊印象,这时教师可在班级借用游戏活动,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游戏规则:根据课件中显示的问题,从1号同学以此往后进行接龙活动,依据前一位学生描述的内容,逐步推导出证明过程。像是“在平行四边形中,AB//CD,AD//BC,请证明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CDB”继而在游戏环节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掌握全等判定的性质内容,不断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纠正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在错误的引导下进行推导,从而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趣味性课堂的构建可加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因为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在课堂内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变为实践,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探讨问题的答案,进而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对抽象化内容的理解,继而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要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工具带入课堂,不断提高学生对成比例线段的理解。在学生对两个三角形中的线段比例内容没有掌握时,教师可在班级中随机抽取一张纸,并将其裁成三角形,而后将这两个三角形图形进行重合操作,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基础上直观认识到线段的比与单位无关,比例公式应为a/b=c/d或a:b=c:d。或是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在班级中进行实践活动,将教材内的图形在课桌上进行展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加强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知识的掌握。在说明相似多边形的计算时,教师应以矩形与菱形为例,强调仅有对应角相等或对应边比的相等的两个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让学生明确相似比是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长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内容,继而构建趣味课堂,推动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与认识。
(四)采用数学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内容具有内在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数学的描述,或是讲解自身的数学故事,继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并将数学家探索公式的过程讲与学生听,使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故事中,学习数学家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采用幽默化的语言提高课堂氛围
幽默化的语言可集中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在构建趣味课堂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出现疲劳或是厌烦的举动时,教师可采取幽默化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利用评价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活跃课堂氛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趣味课堂的搭建。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明确趣味课堂的核心内容是“趣”,应在班级中围绕着“趣”进行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游戏活动、带领学生探索重难点内容等诸多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继而发挥趣味课堂在教学课堂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贾永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方法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4).21.
[2]徐丽萍.浅谈初中数学的趣味性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13.